在新加坡,你会选择组屋还是选择公寓?
听起来似乎是个“金钱预算”的问题,但其实不然!这个问题更多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性格划分!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实新加坡的组屋和公寓,已经水灵灵地将两类不一样的人,悄无声息地划分开了,那便是—— 喜欢烟火气的人爱组屋,喜欢边界感的人爱公寓。
组屋隐私vs公寓隐私
组屋——你很难有自己的隐私 习惯生活在组屋的人,大多是从小就习惯不开空调,只关铁门,而房门大开通风的家庭。
老式的组屋,是一条长廊,沿着长廊是一户又一户的房子。
若是你的房子正好在两栋电梯的中间,那么就可以享受沿着长长走道经过每家每户的风景,然后再抵达你的屋子。
图源:网络
新加坡老式组屋的长走廊设计。
大部分的屋主都会开着窗子和木门通风,于是你这一路走过去,便对邻居家的设计一览无余:这里是客厅、那里是厨房、这家的孩子正坐在窗前写作业……
图源:@suspendtime
后来慢慢的,有了一梯几户的设计,但开着门通风的习惯仍然没有改变。
于是打开门往往和对门之间一览无余,彼此隔着走廊共享空气流通,两家的小孩扒拉着铁门门框,就能互相隔着一条走廊开始唠嗑。
图源:网络
新设计的组屋布局 据说一位组屋居民在家请人聚会,同层的新加坡老头老太们就站在门口隔着铁门向里面好奇张望。
注意!不是望一眼就立刻走的边界感,而是站着一直旁观!
网络示意图
对于这些又闲又健康的老头老太太们,到处溜达、交谈是他们生活的一大乐趣。
对他们来说,整一层,甚至整一栋的事儿都是他们自己的事儿,无论走到哪一户人家,都喜欢往里面看一看然后搭讪两句。
这种热闹的聚会当然也不能错过,一定要在门口凑个热闹,高低得瞧瞧里面到底干了些啥。
网络示意图
公寓——你可能都不认识你的对门
新式的公寓大多是很厚很厚的木门,和组屋“默认开着门”的设计不同,新加坡公寓似乎大多是“默认关门”的设计,有自动关门的回弹功能,仿佛生怕你回家不小心忘了锁门一样!
因此就算门对门,搬进去半年也未必和你的邻居有过照面。
组屋气味vs公寓气味
组屋的气味——是各国的大融合 新加坡是没有自己的油烟机排烟气管道的,因此各家烧饭的味道会直接顺着房间飘到楼道里。
一走进组屋你会闻到很多混杂的气味,是隔壁印度邻居家点的香料,浓烈馥郁、是楼下马来人正在炸鱼、或者是对门的中国邻居正在炒大料,麻辣辛香。
鼻子尖的人,往往一走进自家楼层,就能清晰地说出每一家今天烧的菜肴。
图源:网络
这会让很多喜欢烟火气的人想起三四十年前的生活,还没有楼房的年代,邻居之间就这样在锅灶边热烈忙碌,院子里的小孩狠嗅着味道流着口水,想着接下来要去谁家蹭一口香喷喷的菜。
公寓的气味——是保洁阿姨用的芬芳剂 走进公寓,你极少闻到各家烧饭的味道。
取而代之的,一定是一年到头不变的清洁剂的味道,柠檬清香或者是薰衣草芳香,完全取决于阿姨到底添加了什么。
公寓的气味还包括每周一次喷洒灭蚊的臭味、路过游泳池工人往池子里添加漂白水的味道……
图源:网络
这里没有什么太多的烟火气,有一种精致但程序化的边界感。但对于很多讨厌奇怪味道的人来说,公寓才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居住地。
组屋声音vs公寓声音
组屋的隔音效果是……真的很糟糕 隔壁骂孩子的声音、早晨楼下的车水马龙、草地上半夜有人在唱歌……你都会听得清清楚楚。
甚至晚上的时候如果隔壁邻居不在意,你还会不小心听见一点不该听见的声音…… 最容易引起邻里矛盾的应该就是上下楼的楼层不隔音的情况,楼上孩子又在蹦蹦跳跳了,拖动椅子摔了玩具的声音,楼下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图源:见水印
有专家解释,因为新加坡的组屋大多是框架预制的节奏,就和搭积木一样的方式盖起来的,楼层和楼层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就会很容易产生声音的传导,从而隔音效果不好。
公寓的隔音效果是……真的棒棒的 毕竟一分价钱一分货,即便是临街的楼层,窗户和房门的隔音效果都非常好,或许打开门窗还是能听到楼下小孩的嬉戏、外面马路的喧嚣,但关上门又是一个安宁的小世界。
组屋走廊vs公寓走廊
组屋公摊面积是大家五花八门的展示区
图源:orientaldaily
组屋的走廊似乎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自家墙脚下的,就是自家的地盘。
图源:联合晚报
于是从拖鞋、自行车、花盆这些非常常见的物件,到摆件、神龛、还有各种五花八门的物品,只有你想不到,你们你找不到的。
60神像摆走廊,组屋成世界宗教展示区?
图源:新明日报
在这些神像之间还摆放了很多招财招福的吉祥品,比如招财的蟾蜍和鲤鱼,主打一个不知道灵不灵反正能拜的都拜一拜!
组屋走廊惊现桑拿房,网友纷纷询问好不好用?
图源:8视界
屋主在走廊上摆着一个没有接电源的桑拿房,但表示其实并没有通电使用,而是只作为储藏的空间。
四周还摆放着鞋柜、凳子、沙发和屏风——致力创造一个房间内部没有办法呈现的外部空间。
公寓的走廊空荡荡——物业管得好严厉!
公寓有属于自己的物业,定期会检查公寓的走廊上的物品摆放,而且事无巨细管地超宽!
把小孩车放在自家门口——罚款!
把买菜的小推车放在自家门口——罚款!
更不用说在走廊上种花、摆杂物、神像甚至桑拿房了……
早前某公寓的管委会曾经就住户到底应该不应该在走廊摆放鞋柜差点对簿公堂。
示意图
管委会称,住户的鞋柜长1.06米,宽0.36米,不可以摆放在公寓的走廊外。
这看起来是个非常令人匪夷所思的争议,毕竟鞋柜是走廊最常见的物件,也是最默认可以摆放的物件。
而最终法官发布庭令也的确承认了“鞋柜的合法地位”,这样大小的鞋柜并不会影响公众行走,可以防止。
就此……鞋柜可算终于在走廊空间有了合法落户的地位。
网络示意图
种族融合之组屋vs公寓
组屋楼下红白喜事同一地点 每一片组屋楼下都有一个硕大的公共空间,在这里可能昨天还是华人的丧礼,吹拉弹唱,花圈云集,冰棺坐落,僧侣念诵。
图源:网络
过两天就是马来人的婚礼,喜气洋洋,自助餐流水摆放,新郎新娘共同接受来自亲友的祝福。
图源:网络
组屋的楼下一到阴历七月可就更热闹了,祭奠先祖烧纸的,慰藉游魂点香烛的,沿着组屋楼下的走道一排放置。
图源:网络
组屋,是新加坡文化大融合的缩影,因此在这里所有人的种族都将自己的文化展现在这片公共的区域,无论是婚丧嫁娶,不分场合,公用空间。
很奇妙,想来也很让人觉得莞尔有趣。
公寓的种族文化概念被弱化 公寓更注重每个住户的隐私,因此并没有文化共融的要求。在这里婚丧嫁娶绝不会在公众场合摆酒,Function Room(功能室)不太会用来举办婚礼甚至葬礼,而是孩子的生日、学生的补习、小区居民的聚餐等等。
公寓也不会有燃烧纸钱的铁桶,阴历七月的时候,你可能走在小区外的路上,还能看到沿街的供品和香烛,可一进入小区,就完全不见这些物品的踪影,仿佛突然从农历七月,又突然进入了没有四季和时间概念的永夏。
当然,每当各族节日的时候,公寓物管还是会组织各种活动,屠妖节的欢庆、万圣节的party,中秋节的小游戏……
网友公寓举办的屠妖节庆祝晚会
只是这种文化融合不再是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地潜移默化,而是一场你可以主动选择或拒绝屏蔽的自由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