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新加坡的美食:罗惹、咖喱、阿渣。(海峡时报、大南洋、tanamerah.com)
作者 侯佩瑜
新加坡种族和谐日订在7月21日,在那之后的两个多星期,就是8月9日国庆日。
有着四大种族的新加坡,种族和谐不仅体现在宗教,语言、文化、服装等方面,还体现在菜肴的融合上。
就如罗惹(rojak)、咖喱、阿渣,都是新加坡四大种族华族、马来族、印度族以及欧亚裔的代表食物,只是因为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烹饪时所用的食材、制作方法、调料上彼此借鉴,互相影响,所以呈现方式和口味虽有不同,却交相辉映。
罗惹
新加坡华人喜欢吃的罗惹,以马来口语“rojak”命名,意为 “大杂烩”、“混合”,是一种多元、融合的象征。
这道美食叫rojak实至名归,它是一种混合了蔬菜、水果、油条和酱料的热带沙拉,将各种风味浓烈的食材交融在一起,组成一道可盐可甜的佳肴。 罗惹这道菜,不但在食材使用上很rojak,食物起源的背景也相当复杂,深受马来餐、中餐、印尼餐的影响,反映出新加坡的多元文化。
这些食材包括白灼通心菜和豆芽、鲜脆黄瓜和沙葛、口味强烈刺激的水果如切片黄梨、青芒果或莲雾、炸油条和烤豆干,有时甚至会加入烤鱿鱼干。 然后再淋上浓稠的黑色酱汁。酱料由虾膏、糖、青柠、辣椒酱、亚参(Asam)混合搅拌而成。
最后,加入碎花生和姜花末提味,吃进口里甜咸酸辣精彩纷呈,还真不知道要怎么形容才准确!
华人罗惹。(海峡时报)
同一道美食,印度族和马来族也爱吃,只是他们使用的食材稍有不同。
印度罗惹使用炸面团、马铃薯、水煮蛋、炸虾饼、和蒸鲜鱿,蘸酱则是橙色的辣花生酱。
(海峡时报)
马来罗惹则主要用黄豆发酵食品天贝(Tempeh)、豆干,酱则是用峇拉煎酱(Belachan),同样是辣的。
咖喱
咖喱是新加坡的国民菜肴之一,这是一种无论华族、印度族、马来族还是欧亚裔都喜欢的菜肴,但各族烹煮咖喱的方式都不一样。
印度咖喱的香料味道最为浓郁,华人料理香料浓郁度减轻,力求与原材料(鸡、鱼等肉类)的味道取得平衡,马来料理则加入椰浆和亚参。
咖喱鼻祖是印度式咖喱,印度最初的肉食以膻味极浓的羊肉为主,只使用一种香料不能去其膻味,因此就用多种香料粉末组合而成的浓汁来烹调。
咖喱包含了各种各样的香料:孜然、茴香、姜黄、芫荽、辣椒等(香料种类不限,但大多有姜黄、芫荽、辣椒)和姜、大蒜、洋葱等食材,并以油烹煮成酱汁,大多为黄色或红色,味道带辣且浓郁,再与其他豆类如鹰嘴豆、蔬菜或肉类一起烹调,并搭配米饭或煎饼进食。
印度咖喱。(Indian media)
至于马来咖喱,一般会加入香茅、椰丝及椰浆,比较浓稠。 如果说印度族咖喱有近50%是香料,华人咖喱只有约20%的香料,而且通常不会加入鹰嘴豆。华人咖喱介于印度和马来咖喱之间,既有辣味又有椰奶的香甜,口味较淡而清香。
华人的咖喱除了做成咖喱鱼头、咖喱鸡,还喜欢做成咖喱汤面,或用来蘸面包,咖喱里一般也会配有豆芽、长豆、茄子和羊角豆等蔬菜。
甲必丹咖喱(Curry Kapitan)则是殖民地时代葡萄牙厨师所创。葡萄牙商船厨师的职务,是为职权最高的长官(船长、指挥官、总督)烹调餐食。
甲必丹咖喱。(新报)
演变至今,甲必丹咖喱已是全球欧亚裔、土生华人逢年过节的必备料理。
欧亚裔人士的甲必丹咖喱也是由鸡肉和马铃薯烹煮而成,风味却有别于一般的咖喱。
这是因为,欧亚裔虽然善用辛香料,却不像印度人那么注重辣香,反而强调西方烹调法之特色。由于采用的香料、香料种子、香草种类不比印度人少,又融入西方“柠檬”之清香,具有多元色彩,层次感异常丰富,使“甲必丹咖喱”散发出浓浓的殖民地风味。
亚渣(Acar)
一种常见于娘惹、马来,以及印度菜肴中的腌制开胃小菜,也称阿渣。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它们在食材、制作方法和口味上都有所不同。
亚渣也是源于印度的阿渣(Achar),使用各种蔬菜和水果,如芒果、柠檬、胡萝卜和辣椒。常用香料包括芥末籽、胡芦巴、姜黄、阿魏(Asafoetida)、辣椒粉、芥末油或芝麻油。
它的味道比较浓烈、以辛辣和酸味为主。 阿渣在印度菜如同韩国泡菜,每一餐都必定会吃上,通常作为餐桌上的调味品。
印度的芒果亚渣。(ministryofcurry.com)
至于马来亚渣,一般做法是把青瓜、萝卜、菜花、包菜等生菜切成块状或条状,然后加入辣椒、花生碎和芝麻碎来腌制。
腌制剂一般以醋或柠檬汁为主,并加糖以平衡其酸味。另一种做法是用叁峇酱来做调配。
腌菜在马来菜中很受欢迎,通常作为配菜或开胃菜。
马来阿渣。(tanamerah.com)
欧亚裔也有阿渣,与马来阿渣差不多,由于互相借鉴,彼此用的材料、香料、调味料、腌渍汁,皆大同小异,只是欧亚裔阿渣酸醋味更为浓烈。
欧亚裔阿渣习惯以棕榈酒醋和芥末油腌渍,带有一股“呛鼻”的浓浓酸味。(联合早报)
娘惹阿渣,则改用红葱、黄姜、香茅和白米醋腌泡,以芝麻增香。有些新生代因地制宜,甚至采用纯糖、盐、醋腌渍,柠檬汁或酸柑调味,味道温和得多。
新加坡餐馆和小贩中心所售卖的阿渣,多数是娘惹阿杂的“精简版”,为华族所简化,改成酸甜味。
新加坡的这些美食不仅仅是美味佳肴,更是新加坡多元文化和种族和谐的象征。每一道菜肴都融合了不同族群的烹饪技巧和饮食习惯,体现了新加坡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包容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