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书写传奇
新加坡教育界正迎来一个特殊的时刻——由新加坡国立大学(NUS)与耶鲁大学联合创办的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Yale-NUS College),已于6月30日正式关闭。这所被誉为 “亚洲文理教育标杆”的学府,用14年时间书写了一段关于创新、多元与卓越的传奇。
2025年6月30日,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官网发布公告,确认耶鲁 - 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Yale-NUS College)停止运营。这则消息让不少教育从业者和留学生感慨:“一个时代结束了。”
回溯2011年,当 NUS 与耶鲁大学正式签署协议,宣布共建这所文理学院时,它便被寄予厚望——要在亚洲打造一所“打破学科边界、融合东西方智慧”的顶尖学府。

14年间,它做到了:每年吸引超10,000名全球申请者,录取率仅约5%(据 NUS 官网数据),堪称“比藤校还难进”;来自70多个国家的学生在这里同吃同住、跨文化碰撞,成为亚洲首个将 “居住式学习” 纳入核心课程的学院。
它的落幕,为何让全球教育界频频回望?其留下的 “遗产”,又将如何影响新加坡教育的未来?

硬核成绩单
不止于课本的教育
在Yale-NUS,“上课” 从不是教育的全部。
其独创的“共同课程(Common Curriculum)”用两年时间,让学生沉浸式接触从中国儒家经典到西方启蒙思想、从量子力学到社会契约论的多元知识——用一位2017届毕业生的话说:“大一讨论《论语》与《理想国》的异同,大二在实验室设计跨学科课题,这种‘无边界’的学习,彻底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

更特别的是“居住式课程(Residential Curriculum)”:学生按学院住宿,宿舍就是“第二课堂”。70多个国家的学子在深夜讨论环保议题、在文化节上展示家乡传统、在社区服务中协作解决问题。NUS官网曾提到,这种模式让学生“在4年里同时学会独立与包容,成为真正的‘全球公民’”。

用数据说话
90%学生半年内就业
14 年育人成果,藏在硬核数据里。
据《联合自治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2017至2024届Yale-NUS毕业生中,每年约90%在毕业后的6个月内找到工作,涵盖金融、AI、国际组织、公益等领域;另有11%直接进入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清华大学、伦敦经济学院等全球顶尖研究生院。

更亮眼的是“奖项收割机”属性:毕业生中有人斩获富布赖特奖学金、罗德奖学金、施瓦茨曼奖学金等国际荣誉,有人成为麦肯锡、谷歌等企业的核心骨干,还有人创办社会企业解决东南亚贫困问题——他们的轨迹,印证了“培养全球视野实践者”的初心。

关键节点
从“构想”到“落幕”
这所学院的14年,是亚洲文理教育的“试验田”:

2009年,新国大与耶鲁校长在达沃斯论坛初提合作构想,为亚洲文理教育“破局”;
2013年,首届150余名学生入学,先在耶鲁纽黑文分校参加暑期项目,开启“跨洲学习”模式;
2017年,首届 119 名毕业生走向世界,教育模式初步验证成功;
2021年,新国大宣布将其与大学学者计划(USP)合并为NUS College,让理念“换种方式延续”;
2025年6月30日,正式关闭,但NUS College已接过“跨学科+全球视野”的接力棒。
它的落幕,也藏着“延续”的智慧:2021年合并计划宣布后,NUS明确表示,NUS College将保留Yale-NUS 的“共同课程”核心,升级“居住式学习”模式。
Yale-NUS的校门关闭,但它留下的“跨学科融合”“全球视野培养”“生活即教育”等理念,已融入新加坡教育的基因——NUS College 将带着这些经验继续前行,70多个国家的校友网络也会在全球传递其价值观。
这所学院的14年,或许不是“神话终结”,而是“教育探索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