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新加坡簽了!要建核電站了?

2024年08月02日   •   4萬次閱讀

就在7月31日,新加坡與美國簽訂了民用核能合作協定《123協定》!

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在臉書寫道:

圖源:黃循財臉書

「我們正將雙方的合作擴大到一些新的領域,包括人工智慧等關鍵新興技術以及民用核能,以便之後能跟蹤新技術,並更好地評估新加坡未來的能源可能性。」

「The future energy possibilities for Singapore"

「新加坡未來的能源可能性。」

這難道意味著新加坡有打算要開始建自己的核電站了?

圖源:網絡

其實早在2012年的時候,新加坡政府就已經完成了本地是否適合建立核電站的前期性研究,當時的結論是——

當下的技術不適合新加坡,暫時不會考慮在本地建立核電站。

但十二年過去,顯然當年的結論已經過時,是否在新加坡建立核電站的議題再一次重新擺在了小紅點的面前,而最讓人關心的一個話題莫過於:

這麼小的新加坡,核電站?能建在哪兒?

核電站?建哪兒?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新加坡絕對不會建核電站的主要原因是…… 小紅點實在是太小啦!!

出於安全考慮,一座傳統的核電站周圍5公里內必須劃為限制發展區;10公里內為控制區,不得出現中小城市。而新加坡無論從哪條海岸線出發,10公里已經進入市區範圍。

寸土寸金、人口密集程度很高的新加坡,根本無力為核電廠開闢這樣一塊區域。即便是傾全國之力建成了,也無力應對萬一發生事故後的風險。

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

令整個世界震驚的福島核事故過去13年了,但後續的影響仍然一直到如今仍然沒有完全消退。

災難發生在2011年3月11日。當地時間14:46,核電站以北97公里的位置發生了9.0級地震,之後伴隨而來的巨大海嘯襲擊了核電站,海浪淹沒地下室的各種設備,令核電站陷入全廠停電。

停電造成了核反應堆無法進行冷卻,最終導致爐心熔毀、管道和安全殼損壞、氫氣爆炸等一系列事件,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質擴散在周遭環境里。

圖源:網絡

福島核電站爆炸現場 事件發生後,核電站周圍10公里內的居民立刻疏散,之後避難半徑擴大到了20公里!一共15萬人撤離該地區,財產損失達到21.5兆日元。而影響面積達到了1126平方公里!

相當於1.5個新加坡!

圖源:網絡 福島事故影響圖

這意味著一旦爆發類似福島核電站事故級別的災難,整個新加坡的560萬人口都將無家可歸。

這也是2012年新加坡得出——暫時不適合建核電站的最關鍵的原因。

但如果抱著12年前的結論認定新加坡就不會建核電站,顯然就大錯特錯了,一種名為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的技術正在世界各地慢慢試點。

SMR技術,讓新加坡建核電廠成為可能

車諾比核泄漏事故和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之後,世界出於成本和對核災難的恐懼,放慢了核能利用的投入。

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技術因此而生。這種反應堆使用的是標準模組,在工廠就可大量生產,成本更加便宜。而且因為小、功率降低,不會釋放積累過多的熱量,風險自然較傳統核電站大大降低。 只需要一個半徑小於0.3公里的應急規劃區,相當於一座普通工廠的占地面積,新加坡就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核電站!

圖源:國際原子能機構

其實已經有一些早期可行性報告認為,如今新加坡如今的幾所發電廠基本都位於遠離人口稠密居民區的工業區,很適合進行新型小型核電站改造。而其中最適合第一個接受改造的候選電站為聖諾哥發電站。

圖源:聯合早報

聖諾哥發電站 新加坡可能建核電廠的選址 聖諾哥發電站位於新加坡北部,與馬來西亞隔海相望,提供新加坡大約20%的電力需求。

部分專家認為這所發電站可以改造為核電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1、這一發電站從1976年開始投入使用,是新加坡最大的發電廠之一。但經過超30年的使用,整體設備對石油依賴度更高,是進行改造升級的最優選擇。

2、電站中使用的日立1983蒸汽熱電廠,特別是G7-243MW或G8-250MW,是最適合進行SMR改造的匹配選擇。

但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以小、安全便捷為前提的同時,也的確損失了一部分的發電容量,只每個單位的發電量為300MW,只有傳統反應爐的1/3。

這意味著,如果新加坡真的要建造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核電站,那聖諾哥發電站可能不會是唯一一所,其他幾所合適的發電站也可能在後續成為改造的備選對象。

新加坡如今裝機容量超過1000MW的發電廠一共有4所,如下圖所示:

發達的新加坡其實核落後

被動就等著挨打,是放眼全世界都成立的真理。 簽訂《123協定》的確並不代表新加坡一定會建核電站,但至少在這場賽跑中,新加坡不能落於人後。

所謂《123協定》,是以美國《原子能法》第123條命名。美國與其他國家簽署核交易的前提就是達成這一合作協議。

而新加坡的周邊領國早就已經對核利用躍躍欲試。

早在去年的11月17日,美國與菲律賓就已經簽署了這項協議,而從今年的5月21日開始,美國同意對菲律賓人進行如何建造和運營核電站的培訓。並在今年7月8日開始,美國可以正式向菲律賓出口核燃料、反應堆、設備和特殊核材料等。

除了菲律賓外,早在新加坡之前,印度尼西亞以及越南也已經和美國簽署了123協定。

在核能利用上,作為已開發國家的新加坡,其實晚於周邊東南亞鄰國們幾十年!

新加坡的鄰國早就開始核電發展

印度尼西亞的第一座核電站預計將在2027年建成。

菲律賓曾在1970年代末建造過一座核電廠,只是在1986年之後被關停。而今通過簽訂了《123協議》正向美國取經重拾核電站運營的計劃。

圖源:網絡

菲律賓被廢棄的巴丹核電站 越南早在2006年就計劃於2017年-2020年之間建成首座核電站,但隨著福島核電站事故的發生,以及對成本的考量,項目一度擱淺。

泰國早在1962年就啟動了第一座核反應爐,當時只是研究所用,後來礙於成本考量,以及對福島核電站事故的擔憂一再被擱置。

面對這些已經提前邁開步子的鄰居們,新加坡也不得不跟著一起捲起來。

能源是新加坡永遠的痛

新加坡的確面臨很大的能源挑戰!根據最新的減排目標,到2025年新加坡要達到凈零排放。

凈零排放簡而言之就是——溫室氣體排放量儘可能減少到接近零!

圖源:網絡

傳統能源vs再生能源vs綠色能源 而如今的幾種降低碳排放的方案都在新加坡遇到了瓶頸:

太陽能——國土面積太小,太陽能板根本放不下。

氫能——前景廣闊但仍處於商業化應用初期。

區域性電網——說白了就是從別的鄰國購買,我那越來越貴的小坡坡啊。

天然氣——低碳能源,但……新加坡沒有石油資源,還是要進口。

熱能——只有三巴旺溫泉,都不夠泡腳的。

風能——連颱風都不光顧的風水寶地。

雖然在當下,新加坡政府在聯合聲明中重申:「新加坡還未針對核能部署做出任何決定。」但這一研究、合作、學習和儲備已經開始。

或許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間,我們可以找到更有效率、成本低廉且安全的可再生能源與綠色清潔能源。

但也有這樣一種可能——更適合新加坡的新型、安全的小型核反應堆被國民接受,屆時再無「談核色變」,我們可與之安然共存、並享受清潔能源帶來的便捷。

建國總理李光耀女兒李瑋玲逝世 享年69歲
2024年10月09日   •   17萬次閱讀
【李瑋玲逝世】李顯揚將不會返新參加姐姐李瑋玲喪禮
2024年10月11日   •   16萬次閱讀
新幣兌人民幣匯率斷崖式下跌,低至5.3X!
2024年10月09日   •   13萬次閱讀
新加坡總理乘坐廉價航空,被乘客認出!買的特價票?!新中航班機票最低僅450人民幣
2024年10月14日   •   10萬次閱讀
買車買房又買地 菲女傭獅城打工賺翻了
2024年10月09日   •   8萬次閱讀
女學生遭6人霸凌 狂打耳光近20分鐘致耳膜受損
2024年10月09日   •   6萬次閱讀
頸部出現腫塊仍埋頭工作 抗癌鬥士吁勿忽視罹癌信號
2024年10月12日   •   6萬次閱讀
上鄰居家借廁所 男生竟遭性侵
2024年10月09日   •   6萬次閱讀
李瑋玲出殯 侄兒捧遺照送最後一程
2024年10月13日   •   6萬次閱讀
巴閉腳車男 釀大塞車 女子見不到 母親最後一面
2024年10月14日   •   6萬次閱讀
男子出軌女房客 分手追討26萬新元
2024年10月13日   •   5萬次閱讀
李瑋玲本周六進行火葬
2024年10月10日   •   4萬次閱讀
乘客帶咖啡搭地鐵 不慎打翻灑一地
2024年10月11日   •   4萬次閱讀
女瑜伽師陳麗雲深情追憶救命恩人李瑋玲醫生 若非李瑋玲醫生,我恐活不下來
2024年10月11日   •   4萬次閱讀
77歲中風老婦遭女傭虐待後同日去世,家人悲痛欲絕
2024年10月11日   •   4萬次閱讀
李瑋玲——一生堅強的客家女,從小就讀華小 坦然接受患罕病學習「忍」
2024年10月10日   •   4萬次閱讀
李瑋玲靈堂開放公眾弔唁 李顯龍周四晚現身妹妹靈堂
2024年10月12日   •   4萬次閱讀
被襲擊劃破臉 越南女受傷送院
2024年10月12日   •   4萬次閱讀
一拳打死越南男 電召車司機監2年9個月
2024年10月11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新站點即將啟用,為超20萬戶家庭提供便利
2024年10月14日   •   3萬次閱讀
震驚!新加坡性剝削案背後:加害者竟是「好好先生」形象
2024年10月14日   •   3萬次閱讀
越女公然拋媚眼招客 警聯合執法捕33人
2024年10月10日   •   3萬次閱讀
警方澄清:李顯揚和妻子可隨時回國 不受法律約束
2024年10月12日   •   3萬次閱讀
私召車司機酒後打人 咖啡店助手跌倒撞破頭喪命
2024年10月10日   •   2萬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