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新加坡、台湾、香港核心数据对比
新加坡只有海南面积的五分之一,却拥有5倍海南的GDP。一个坐拥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花园国家,是全球最繁忙的货运海港,也是亚太地区的金融中心。但谁也没想到在光鲜亮丽的标签背后,新加坡还有另外三个支柱产业,炼油业、半导体制造业和生物制药业。石油炼化产业总产值为7500亿,相当于海南省的GDP总值。新加坡没有石油资源,却能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基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 新加坡的石油炼化产业
新加坡裕廊岛工业区是仅次于美国休斯敦和荷兰鹿特丹的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100家全球石油、石化和特种化工公司集聚在这里。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是亚洲第一家能源期货交易市场,也是亚洲石油产品定价中心。新加坡炼油厂的加工能力和复杂程度在全球居领先地位,成为世界平均炼油规模超过2000万吨/年的两个国家之一,另一个国家是美国。新加坡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先进的科技、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国家的政策支持,即使没有足够的资源和石油,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三大炼油大国。
石油产业链主要分开采、炼制、化工三大部分。新加坡的“石油炼制”就是将原油加工成汽油、柴油等油品的过程。新加坡的炼油厂除了加工出汽油等不同油品,还能生产气态燃料、合成气体、石油化工产品以及润滑油和沥青原料,带动了下游庞大的化工产业体系。在化学制品领域,新加坡的出口量位居全球前十,有100家化学公司的总部设在这里。
◆地理位置优越
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的出海口,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西亚、中东的原油产地以及东南亚邻国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的石油资源丰富,新加坡成为重要的油气转运点。据统计,每年超过25%的石油运输都要经过新加坡。
◆航运中心
新加坡是世界上主要的燃料油消费市场之一,港口贸易蓬勃发展,船舶和飞机需求不断增加。新加坡是世界最大的国际航运油料补给中心,同时也是开通国际航班数量最多的城市。新加坡离日本、中国和印度等燃油高消费国家很近,每年日本和中国从中东进口的石油中有70%和80%的部分要经过马六甲海峡。炼油厂的高效运作需要炼油、物流、商业服务的三方密切配合。在巨型的炼油业带动下,新加坡的现代物流业等第三产业快速提升,国家产业结构优化。

◆科技领先
新加坡最初引进了大批跨国公司,并合并成立了新加坡炼油公司。在大型企业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下,新加坡炼油厂的加工能力和复杂程度在全球领先,成为世界上平均炼油规模超过2000万吨/年的两个国家之一。目前新加坡的日原油加工能力约过150万桶。其中,埃克森美孚公司60.5万桶,壳牌公司50万桶,新加坡炼油公司29万桶。这三家石化公司也是新加坡炼油量最大的石油化工生产企业。埃克森美孚和壳牌两家公司在新加坡拥有其自身在全球最大的炼油厂。而新加坡炼油公司在2009年被中石油收购。埃克森美孚在新加坡建设的炼油和石油化工综合厂,是它在全球最大的综合厂,这个设施原油蒸馏能力达每日59.2万桶的设施,每年乙烯(ethylene)产能达190万吨。
◆高素质劳动力
新加坡非常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方面引进跨国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另一方面培养高素质的本地人才。1970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相继设立了化学工程专业,两所大学的毕业生为新加坡提供了稳定的石油和天然气工业高级人才的劳动和研发。
◆国家政策支持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新加坡政府敏锐地察觉到石油会带来巨大的利润,因此实施多项优惠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是极少数不干预石油行业的国家,只受市场机制影响自由发展。炼油业不仅为新加坡带来真金白银,还为新加坡第二大制造业——化工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原料。为配合炼油能力,还需解决原油与成品油储备与集散。新加坡除了地上有233万立方米的环宇油库:为了节省用地,还建立了东南亚第一个地下油库。在裕廊岛的地下130米,还“藏”着这么一个“富得流油”的地方。
二、 海南石化产业发展
◆天时----世界炼化格局的大变
①全球石油炼化格局改变
在全球需求放缓、天然气、生物燃料和可再生燃料供应增加的背景下,未来三年,可能是炼油净产能增加的最后时期。随后,随着精炼产品的需求增长在本十年末转为负值,炼油能力的关闭很可能会使得新增能力黯然失色。从全球炼油净产能增加的区域分布看,苏伊士运河以东继续推动着炼油能力的增长,占增长的近85%,该地区的新项目将净增炼油能力280万桶/天,主要是中国、印度和中东的新开发项目。中国和印度将分别新增约100万桶/天的炼油产能,而中东将增加63万桶/天的炼油产能。
根据英国能源研究所2024年版《世界能源统计评论》,2023年,世界炼油总能力为1.034亿桶/天。其中,全球前五大炼油能力的国家分别为:中国1848.8万桶/天,占17.9%;美国1842.9万桶/天,占17.8%;俄罗斯678.1万桶/天,占6.6%;印度508.5万桶/天,占4.9%;沙特阿拉伯328.9万桶/天,占3.2%。不过,从炼厂加工量来看,2023年美国排名世界第一,当年加工石油的数量为1596.3万桶/天,占19.2%;中国排名第二,加工石油的数量为1510.2万桶/天,占18.2%。IEA认为,2024~2030年(预测期),全球炼油行业将迎来一段缓慢增长的时期,预计设计能力(包括凝析油分离)将从1.042亿桶/天增加到1.074亿桶/天。预计预测期结束时,全球炼油生产能力可以满足世界每天8580万桶的成品油需求。
虽然到2030年,全球炼油产能将净增加330万桶/天,但预计炼油厂的加工量仅增加210万桶/天,成品油(不包括煤基合成油/天然气合成油、添加剂、工业直接使用的原油和馏分产品)的需求增长将只有120万桶/天。随着石油需求增长的逐渐减弱,预计全球炼油产能利用率将下降,从而推动产能更加合理化。本预测的7年期间,全球炼油净增产能330万桶/天,低于2023年预测的2023~2028年期间净增产能440万桶/天,其中包括新项目的510万桶/天、抵消已宣布关闭的180万桶/天。本预测的7年期间,年净增炼油产能平均为47万桶/天,与2010~2019年的平均78万桶/天相比显著下降。预测期内,全球宣布关闭的炼油产能低于历史平均水平,未来几年可能会宣布关闭更多的炼油产能。
2025年是炼油厂关闭的高峰期,届时总计80万桶/天的产能停产。其中,经合组织欧洲将首当其冲,四个炼油项目的关闭合计产能为48万桶/天;美洲地区,美国宣布的两个关闭的炼油总产能为38万桶/天;苏伊士运河以东的地区,中国将占宣布关闭炼油厂的近65%,因为政府对石油进出口配额的限制以及对排放的监管继续迫使独立炼油厂陆续关闭。
②压缩大陆省份调技术落后、环保落后的小炼化产能
中国已宣布关闭的炼油总产能64万桶/天,同时增加正在开发的160万桶/天新增炼油能力。腾笼换鸟,国家整体调整优化石油炼化产业的布局,给了海南巨大的机会。
③ECFA终止免关税优惠,台湾石油炼化产能将大幅缩减
台湾2017年石化产业产值3402亿元,2019年2212亿元,2023年3558亿元。据台经济主管部门统计,从2011年元旦ECFA早收清单生效至2023年9月,台湾地区累计核发ECFA证明书的金额为1948.03亿美元;从关税减免来看,ECFA生效至今年9月,台湾地区出口大陆产品获关税减免总额达98.36亿美元,而台湾地区减免大陆产品关税金额为10.52亿美元,其中,石化塑料业最为受惠。台湾媒体报道称,今年台湾石化业产值估计将高达1.6兆新台币,此次中止免关税优惠,恐怕让台湾石化产业扛不住,掀起出走潮。没有中国大陆市场支撑,台湾的炼化产业将萎缩,产能将释放到其它省份。

◆地利----洋浦港地理优势
海南省拥有者全国最广阔的海洋,扼守南海丰富的油气资源。洋浦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支点,覆盖华南和东盟双重市场,港口条件优良,临港工业用地充足,具备石化产业基础以及中国最开放的政策,是对标新加坡裕廊化工岛发展石化产业的天选之地。海南是中东和非洲油气进入我国的第一节点,现已发展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进口原油加工基地、成品油出口基地和芳烃生产基地。
洋浦经济开发区作为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先行区、示范区,处于原油从中东、非洲和南美洲到东亚运输的主干线上。国投洋浦油储的罐区和码头是洋浦经济开发区港航产业、石化产业的重要基础设施,现在有1个30万吨级泊位、1个5万吨级泊位,在建2个3万吨级油品化工泊位,还拥有油品储罐47座,仓储库容达412万平方米,是海南省最大的石油储运基地,独立第三方仓储企业罐容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国投洋浦油储主动融入海南自贸港建设,服务地方石化产业发展,未来将总体规模建设成为含30万吨级泊位2个、10万吨级泊位3个、5万吨级泊位4个、3万吨级泊位2个和总罐容约500万立方米的具有国投特色的世界一流能源储运基地,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与海南自贸港建设。

洋浦港
今年2月,中国石化海南炼化公司百万吨乙烯项目正式建成投产。该项目广泛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高端化工技术,预计可达到超200亿元的年产值,实现了海南乙烯工业“零”的突破,将拉动下游超千亿元产业发展,为海南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依托百万吨乙烯项目,中国石化海南炼化公司不断做强产业腹地。随着百万吨乙烯项目建成投产,每年可为下游提供200多万吨的化工新材料产品,带动衍生先进农业、绿色化工、旅游健康等产业发展,成为海南自贸港发展的新“引擎”。
乙烯被称为“石化工业之母”,乙烯工业是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中国石化海南炼化公司充分发挥“链长”作用,与岛内现有企业深化合作,助推海南石化产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目前,乙烯项目已带动下游海南巴陵新材料公司、奥克化学等2家公司产业落地,带动海南联塑等4家企业延伸产业链。预计“十四五”可新增20个新材料项目、500多亿元投资、800多亿元产值。

洋浦石化产业园
洋浦石化产业已形成以中国石化海南炼化920万吨/年炼油为龙头的炼油、芳烃、聚酯产业链,原油、成品油、LNG储备、港口物流等产业配套发展,建成了一批技术先进、附加值高、高环保水平的重点项目,并形成较为完善的石化产业链。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日期的临近,洋浦将重点发展以高新材料为主的精细化工下游产业链,打造我国第一个“境内关外”集勘探、储运、加工、贸易、油品加注和综合服务于一体的油气全产业链国际化基地。
东方市以打造千亿级产业园为目标,发展以功能高分子材料为主导的油气化工产业,积极推动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化、装置规模大型化、聚集企业协作化、配套设施绿色化、生产定位市场化方向发展,形成具有纵向发展潜力的上下游一体化产业格局,打造国内领先绿色化工产业集群。

东方临港产业园
◆人和----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
石化新材料产业是儋州洋浦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也是海南省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儋州洋浦充分发挥自贸港政策先行先试优势,立足区域特点、港口条件、环境容量和产业基础,利用国内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目前已经形成油品、芳烃、烯烃和新材料四路并行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