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加坡教育部发布会宣布,2028年起初级学院入学标准将从L1R5调整为L1R4,即四科加第一语文。

官方称此政策为“减负良策”,旨在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探索兴趣和平衡发展。但公布后引发争议:少考一科能否真减负?学生是否会因“自由时间”而加剧竞争?
01 新政核心
新加坡教育部2025年文件显示,新入学标准由五科(L1R5)减至四科加第一语文(L1R4)。
以往学生需提交英文和五门最优科成绩,现在只需四门主科成绩,英文单独计算。

教育部称此举旨在减轻考试负担,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参与课外活动、社区服务和兴趣探索。
这一调整被部分家长视为“及时雨”。
家长声音:“孩子每周五的‘独立学习日’已初见成效,他们开始主动研究编程、参与戏剧社。新政若能延续这种自由,或许真能培养出更全面的学生。”
02 减负还是变相内卷?
政策初衷是减负,但实际执行却引发新的矛盾。
入学门槛提高
由于计分科目减少,各初院的最低录取积分(Cut-Off Point)相应提高。
以莱佛士书院为例,L1R4分数线换算后较往年上升2-3分,学生需在更少科目上追求更高分。

“自由时间”如何分配?
一名中二生坦言:“少考一科后,我多出两小时自习时间,但妈妈立刻给我报了物理补习班。”
这一趋势在补习行业的数据中得到印证:
2026年,针对O-Level科目的补习需求同比上涨15%。
部分机构甚至推出“四科冲刺套餐”,专门为L1R4政策制定课程。
专家分析:“当社会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减负政策可能变成‘零和游戏’——学生只是将时间转移到更激烈的科目竞争上。”
03 华义中学的“实验田”
华义中学的“实验田”
华义中学作为新政试点,推行“独立学习日”,让学生每两周的周五自主安排,期末以PPT或视频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体验:“我用这一天学习视频剪辑,甚至制作了校园纪录片。”

教师观察:
部分学生缺乏指导,浪费时间于低效娱乐,学业和兴趣均未得到发展。
该校教师李明华表示:“政策成功的关键在于配套支持。我们正在设计兴趣导师制度,帮助学生将自由时间转化为真正的能力提升。”
04 新政是“解放”或“加剧分化”?
家庭资源差距扩大
富裕家庭能通过课外项目(如机器人竞赛、国际义工)丰富履历。
普通家庭学生可能因资源不足而仅限于传统学科领域。

课程难度未同步调整
物理、化学等课程加深,学生需加倍努力掌握核心内容。
2027年初,新加坡全国教师协会发布报告称:“部分科目的教学大纲仍基于L1R5体系,而考试减少后,课程难度未相应调整,学生反而更吃力。”
专家观点:“减负不应仅是科目数量的调整,更需系统性改革——包括评估方式、教学重点乃至社会对‘成功’的定义。”
05 在变革中寻找平衡点
2028年首批适用新政的学生,现就读中二的王同学(化名)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政策改变的是规则,但不变的是自律的价值。我会继续每天规划时间表,既备战考试,也坚持绘画爱好。”
这种“务实乐观”的态度,或许正是改革过渡期的生存智慧。
减负与竞争的拉锯战
教育的改革不仅限于政策文件,它深刻影响着每个家庭的选择、学校的实践及学生的个人努力与坚持。
当“减负”与“竞争”的拉锯仍在继续,真正的答案或许藏在如何让教育回归“点燃兴趣”而非“填充科目”的本质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