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背景
孙同学
本科:吉林大学
汽车工程学院
就读院校
南洋理工大学
精密工程(已毕业)
其它录取
香港大学 机械工程
香港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
我是在指南者老师的帮助下,拿到了17fall南洋理工的精密工程专业的录取。本篇文章中,将会和大家分享关于留学申请过程的一些心得体会,以及在新加坡的留学生活,希望能够对现在的你有所帮助~
我申请开始的时间是比较晚的,大概大四上才做出决定要出国。当时已经9月份了,花了两三天的时间突然决定要出国,之后就开始进行各种资料的收集和准备,时间上来说非常紧张的。
当时还是在校期间,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还有四个课程设计,同时需要准备雅思。因为之前没有考虑过出国留学,所以当时可以说是零基础开始准备雅思。
对我而言,时间非常宝贵,所以在申请学校和文书、简历这部分都直接交给专业的机构来做,这样我就可以专心备考雅思、学校的考试以及完成课程设计。
关于中介选择,为什么会找到指南者呢?
刚开始,我对自身定位和能申请到的学校还不是很明确,所以在网上搜了很多资料。如果你现在也对自身定位或目标院校有些模糊的话,我建议去咨询中介机构,比如说指南者。只有定位清晰,准备起来会更加高效。
那段时间,我在网上搜集资料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一个吉林大学的直系学长在指南者的经验分享讲座,结束后就直接跟他联系,交流了关于指南者留学的情况。他自己通过指南者拿到了港大的录取,经过简单的交流,我觉得指南者是非常认真负责的,所以就选择了指南者,帮我进行文书、简历和申请学校的这些准备工作。
紧接着是关于我的专业选择,当时除了南洋的offer,当时还拿到了港大和科大的机械工程专业的录取。
为什么最终会选择南洋理工的PE呢?
早些时候,我分别去找过在香港和新加坡留学的同学,所以提前感受过这两个地区。综合比较而言,还是觉得新加坡更加适合自己。
确定了地区之后,就是选择学校了。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学和国立大学不管是世界综合排名,还是工程类排名,都居于高位,所以选择起来也并不困难。
最终我选择了南洋理工大学Precision Engineering的offer。
我的项目Precision Engineering属于机械航空工程学院,其课程设置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两个学期,每学期学五门课,所以要选择十门课;第二种方式是选择八门课,外加一个dissertation。如果选择了第二种方式,就需要定期向选题的老师报告自己的进度。这个dissertation虽然没有硬性的要求,但一般要写大概60页上下,需要不少时间才能完成。
在这里我想提醒大家,如果选择dissertation的话,一定要早准备,多跟老师沟通,尽早的开始写。否则,要是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才开始做这个东西,会影响你考试周的考试。不仅如此,如果你在一年以内写不完的话,你还需要半年的时间继续在学校里完成,才能拿到你的毕业证和成绩单。
所以,要牢记早准备,多沟通,才能尽快完成,否则得不偿失。
在选课方面,我们工学院和同期的学院会有一个跨学科选课的“cross-programme”系统,这个系统里面有课程的详单,通过它你可以选择别的学院的课程。
我是MAE学院的,但当时也有选过EEE学院的课程,应该多数学院都有类似于我Precision Engineering项目学院“cross-programme”这个跨学科选课的设置。
不过,如果是金融或者国际政治这些学院,他们的项目细节会有所不同,所以那一类专业可能不会有跨学科选课。具体内容可以详细了解一下要申请的学院关于选课方面的设置。
在授课形式方面,南洋理工大学是全英文授课。记得我刚开始,听到第二周和第三周的时候,已经能够听懂百分之七八十的老师所要表达东西了,所以这种模式熟悉起来还是很快的,并不用担心去那边因为听不懂授课英语,而跟不上课堂节奏的问题。
在课程安排上,每门课程一般会有两个老师。举个例子,如果有一门课程的周期是13周,那么前六周会有一个老师来讲这一部分内容。第七周开始,会有另外一个老师讲剩余内容。
每个老师在他的讲课结束的时候都会有测验,每一次的测验也会都算到final exam的成绩里面,但比重不大,一般每个测验占15%。
如果没有测验的话,课程安排里会有小组论文活动,即让我们组成一个小组,共同完成论文和最终的presentation。在进行小组论文的过程中,你会接触到很多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同学来共同完成。我当时的小组共五个人,最终的presentation每个同学都会做2到3分钟的展示,总体的展示时间大约10分钟左右。
在师资力量方面,据我了解老师们的背景都很强,有清华的、剑桥的、MIT等这些国内外知名顶尖大学的背景。国籍上来看,有中国、新加坡、印度、瑞典以及美国等等,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都有。
在南洋理工大学的课程体验也相当不错。
我之前选修的EEE学院课程的那位老师,就是在国内读本科,出国去读的博士,最终作为教授留在南洋。他的特点是非常细致,课程内容设置是偏理论的。每当他讲原理的时候,经常提的一句话是“You should really know why.” 。如果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他会先一步步地去剖析最核心的原理,再一层层地搭建整体框架,最后再将整个原理系统串联起来。
还有一位来自瑞典的供应链老师也非常有趣。他为了让学生能更加直观的理解供应链到底是什么东西,会抽出2-3节课时做供应链的游戏,游戏结果也会计算在最终成绩里。通过这游戏来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理解供应链的涵义,并了解它的运作流程。
最后,再来说一下考试情况。
平时的测验和小组论文,都会算在final里面,但是比重不超50%,一般30%左右。考试形式分为开卷、闭卷以及半开卷。其中,半开卷是带一张a4的作弊纸进去,这张纸上面你可以写上任何你想要写的东西,通过这张纸来作答考试的试题。
就我经验而言,开卷最难,闭卷最简单。开卷的题,并不是你能在书上就直接能找到原答案的,其中会有很多开放性、发散性很强的题目。需要你去根据书上的一个或者一些基本原理进行推广,才能推出这个题所想要的结果,所以做起来还是比较有难度的;闭卷的话,题目大部分来源于书上,只需要去记忆去理解。考试时,把你记忆理解的东西写上去,一般都是能够得分的。
考试通过率还是很高的,一般情况下,期中测验我大概会用2到3天的时间准备,而期末每一门大概需要3到5天的时间来准备。总的来说,差不多有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比较充足地去准备期末考试。
我身边的同学,就本科院校而言,来自985 211 学校的同学居多;在男女比例方面,女生会少一点,我们那一届只有三位女生;就国籍来看,我们专业之前的每一届,每个班大概会有一半左右的中国人,剩下的是印度同学居多,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加坡本地和其他国家的同学;在过往经历方面,同学里会有社会人士,大多是新加坡本地人,想要继续回到学校攻读master的学位,原因各不相同。
就学习形式而言,主要包括课堂和讲座两种。


左边是一门光学课的课堂,这个老师是印度籍的,他说话的口音比较重,但是听2到3周之后,还是能够慢慢适应他讲课风格和说话方式的。
右边是一个三分钟的演讲,一般来说是phd或者研究员在三分钟内对自己研究内容的阐述。这种演讲,一方面是进行研究项目展示,另一方面也是锻炼个人能力。
学校里这类讲座是非常多的,你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邮箱,会不定期收到很多讲座通知。只要注册一下就可以去听现场讲座,对自己综合能力的提升还是很有帮助的。
01
校园环境
南洋理工的校园一般被称为“南洋理工动植物公园”。
这些都是学校的校园,绿植覆蓋率很高。左上角是我刚到学校那天,去one-stop办事情,路过天桥的时候拍了朝阳;左下角是小笼包,是学校的学习中心;右上角这条路的两边都是本科生的宿舍,相对低矮,没有留学生公寓那么高大,像公寓式的;右下角是我去游泳的路上经常能看到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