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语言学家表示,新加坡在学校内强制实行母语教学,这一举措帮助这个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国家保留了其独特的亚洲文化特色。

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的语言学专家Neo Peng Fu阐述道:“我们的理念在于,如果孩子们至少在学校期间就开始学习语言,他们便能打下坚实基础,因为掌握语言的秘诀在于趁早学习。”
学生需学习的语言范畴涵盖泰米尔语、马来语或中文,且需与其种族背景相匹配。
新加坡语言转变轨迹

自1965年建国以来,语言问题一直是这个多元种族国家关注的核心。政府将英语确立为国家的通用语言,旨在使新加坡与国际接轨,并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一种中性的交流媒介。
与此同时,将泰米尔语、马来语和普通话设定为其他官方语言,这一举措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促使许多人改变了他们的语言使用习惯。

谈及新加坡华语的发展变化,梁文音指出:“语言转变的第一个阶段是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普通话成为了学校的官方语言。”
“我们注意到,新加坡正经历着另一个语言转变阶段,这一转变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直延续至21世纪初。”
“这是新加坡及新加坡华人家庭从以华语作为主要的家庭语言,逐渐转变为以英语为主导的家庭语言的过程。”
调整与成就

在新加坡,莱佛士书院等“英校”与华侨中学等“华校”并存。鉴于英语作为新加坡的首要官方语言及实用工具,历史上“华文”的推广曾面临诸多挑战。1979年,政府为应对华校衰落,决定保留九所精英学校,专门招收顶尖10%的学生。
此外,教育部还为这九所华校提供额外资源,加强其英语教学,使学生在沉浸于中华文化的同时,英文水平也能与英校学生比肩。时至今日,这些特选中学不仅成功肩负了培养双语人才及传承华族文化的重任,还成为了自治或自主学校,备受家长青睐。

当然,作为新加坡官方语言及教育用语,英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今它们不是自主学校,就是自治学校,也都成为新加坡家长向往的名校。当然,作为新加坡的官方语言和学校教育的官方语言,新加坡的英语教育自然毋需赘言。
双语教学的启发

01 明确语言方向
关于双语教育的首要问题,即在现有的文化背景与环境条件下,应确定哪种语言为主要语言。
李光耀先生在新加坡推行双语教育的经验总结中明确指出,在双语教育中必须确立一种主导语言。对于新加坡而言,英语无疑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在中国,由于汉语的应用场景极为广泛,且多数孩子习惯于汉语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双语国际学校的教育环境中,汉语依然保持着主导地位。
然而,这并不妨碍学生们流利地掌握第二语言,他们同样能够将第二语言作为有效的交流工具进行熟练运用。
02 双文化课程
双语教育应当着重于从小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并创造出实践应用的良好环境。过往,中国传统的英语教育曾陷入“学非所用”的困境,学生虽学了英语,却难以在实际交流中运用自如。

幸运的是,随着民办国际教育的蓬勃发展,这一状况已有显著改观,孩子们的语言交际能力日益增强,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校精心构建的“语言实践情境”。
新加坡学校通过设立双文化课程和中学语文特选课程,为学生提供使用华文的机会,这种做法无疑给中国的英语教育带来了启示。
03 个性化发展
双语教育应当注重个性化教学,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最适合其发展的语言学习目标。

尽管新加坡在制度层面规定了华文教育的必要性,但并非所有孩子都能拥有华文的家庭背景和学习资源。
针对那些在学习华文过程中感到较为困难的学生,政府贴心地制定了另一套较为宽松的标准——华文B,旨在为他们提供最适宜的语言发展路径。

尽管新加坡是一个小国,但它在全球教育领域却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教育体系因卓越的质量、全面的覆盖以及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而广受赞誉和瞩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