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拍摄)
众所皆知,鱼尾狮已成为新加坡的形象标志。

十多年前,我在新加坡鱼尾狮前留过影;十多年后,故地重游,再次与鱼尾相逢,还意外地见到了鱼尾狮家庭的全体成员:爸爸、妈妈和宝宝。

狮鱼尾狮(Merlion)其实并不是一种实际存在的动物,而是一种虚构的鱼身狮头的动物,1964年由范克里夫水族馆馆长布仑纳设计的。

鱼尾狮狮头的设计灵感是来源于《马来纪年》的记载:公元14世纪时一位来自“三佛齐王国”名叫圣尼罗乌达玛的王子,在前往马六甲途中的海上航行遇到风暴,船漂流到这个岛上。王子一登陆就看到一只神奇的野兽,随从告诉他那是一只狮子。他于是为新加坡取名“新加坡拉”(Singapura,在梵文中意即“狮子城”)。至于鱼尾狮塑像的鱼尾造型,浮泳于层层海浪间,既代表新加坡从渔港变成商港的特性,同时也象征着当年飘洋过海,南来谋生求存的祖祖辈辈们。

1966年,新加坡旅游局将鱼尾狮注册为商标,并于1971年委托著名雕塑家林浪新塑造称一座狮子头、鱼身、鱼尾的雕塑。

林浪新与两个孩子于1972年5月完成鱼尾狮雕塑作品。

雕塑高8.6米,狮子头顶部长2.3米、宽1.7米,重70吨。狮子口中喷出一股清水。鱼尾狮像背面的一小块场地有四块石碑,碑文讲述了鱼尾狮象征新加坡的故事。

大鱼尾狮附近还建有一座小鱼尾狮像,高2米、重3吨。该狮塑像也是林先生的作品。

狮身由混凝土制作,表面覆蓋上陶瓷鳞片,而眼睛则是红色的小茶杯,嘴里也喷著水。

(网络资料)
大鱼尾狮和小鱼尾狮最初建立在离现址120米的安德逊桥旁边的鱼尾狮公园。

(网络资料)
两座雕像在1972年9月15日正式落户,开幕仪式由前总理李光耀主持。为了纪念这项盛事,制定了一块铜匾,铜匾上刻有献词:“鱼尾狮是新加坡迎宾好客的象征”。李光耀也希望鱼尾狮能和哥本哈根的美人鱼铜像一样,成为闻名遐迩的标志。 鱼尾狮公园因此在世界城市著名地标中取得一席之地,成为一个广受欢迎的旅游景点。
鱼尾狮公园的设备经过岁月的洗礼,开始陈旧了,鱼尾狮在1998年因抽水机故障而停止喷水,身上的小砖片也开始脱色、剥落。随着滨海大桥的建成,鱼尾狮原本一览无遗的海景也被桥身挡住,游人即使到鱼尾狮公园近距离欣赏它,也只能看到它的背部。此外,鱼尾狮公园面积狭小,不能停放车辆和旅游巴士。公园内也没有购物商店、饮食店以及其他休闲设施。

(网络资料)
2002年9月15日,鱼尾狮被移到附近浮尔顿一号大厦前面新建的鱼尾狮公园。李光耀在主持新鱼尾狮公园开幕仪式上说:鱼尾狮的搬迁,“象征了现代新加坡不断跟随时代变迁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新的鱼尾狮公园面积0.25公顷,比旧公园扩大30多倍。

新鱼尾狮公园建有一条露天看台,游客可沿看台到鱼尾狮正面拍照;

看台可承受300人,游人站在看台上,从正或侧面与鱼尾狮合照,

就能以浮尔顿酒店、新加坡金沙娱乐城、海滨公园等市区金融中心建筑物轮廓线为背景。

鱼尾狮的新居以水为主题,配上灯光效果,营造出鱼尾狮浮立在碧波之上的生动壮观的视觉效果。

此外,看台也能变成可容纳200名表演者的舞台,可举办各种艺术表演和娱乐活动。

不远处还有浮动舞台,可以随着潮汐变化而升降。四周空地也可供各种户外表演所用。

连接鱼尾狮和看台的阶梯不仅可让游人靠近水边,也可让游人以阶梯席地而坐。观众坐在阶梯上,就能背靠滨海湾,在星空下欣赏音乐会和精彩的表演。

公园内也备有购物商店、饮食店让游人歇脚。

白天,鱼尾狮在极具现代特色的雄伟建筑物烘托下,展现迷人的喷水英姿;

(网络资料)
到了夜间,公园又能摇身一变,远处船影朦胧,千万盏灯火闪闪烁烁,一派海国风光;近处,则为闹市中一处悠闲浪漫的宁静公园。

新的鱼尾狮公园是不收费的,国人与游客可以来此自由自在欣赏鱼尾狮的风采和附近的怡人景色。

美女们在此捎首弄姿,

(网络资料)
这位游客在用鱼尾狮喷水洗头,

(网络资料)
这位游客要喝鱼尾狮的喷水,

这位游客胆大包天,干脆要将鱼尾狮带走。

鱼尾狮前,大家好不快活,其乐融融。

当地的朋友告诉我们,新加坡有多座鱼尾狮雕像。鱼尾狮公园这座大雕像是妈妈,旁边的小雕像是其宝宝。

鱼尾狮妈妈生有二胎,老二最小,就住在花芭山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