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splash/Baim Hanif)
新加坡中學生的國際化素養(Global Competency),即對全球課題的掌握、跨文化溝通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在27個國家和地區當中排名第一。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18年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簡稱PISA)調查發現,新加坡學生的科學、數學和閱讀測試成績排名第二,但在首次推出的國際化素養項目則高居榜首。調查也發現,本地學生在評估自己面對某些陌生情況時的應變能力,卻顯得信心不足。
報告顯示,46%的本地學生在國際化素養方面,達到最高的第四和五能力等級,遠高於經合組織國家與地區的平均比率(14%)。這顯示本地學生在分析不同觀點、區分有偏見和中肯的信息來源,及評估不同狀況等方面的能力相當高。以認知測試來說,新加坡學生的積分為576分,第二名的加拿大為554分;經合組織平均分為474分。
尤其突出的是,本地經濟階層最低25%的學生表現不俗。他們在認知測試的積分為522分,儘管同本地經濟階層最高25%學生的表現(628分)有一段差距,但比其他參與國家和地區最高25%經濟階層學生的表現(511分)還更高。這顯示,新加坡的教育制度讓低收入家庭的子弟獲得必要的技能,有提高國際競爭力和促進社會向上流動的潛力。
新加坡學生的國際化素養高,或許跟新加坡作為多元社會的環境有關。孩子從小在日常生活和學校里,便因為有大量機會接觸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胞,而培養了跨文化溝通的敏感度與能力。此外,政府大量投資教育,包括一些學校的海外浸濡計劃,讓學生在其他國家學習和體驗生活,以及家庭普遍重視教育,有能力的甚至從小便帶孩子出國旅行,都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國際觀。這跟其他發達城市僅僅作為國際都會,卻未必具有新加坡這樣的特殊環境和條件,自然更勝一籌。
本地學生懂得與不同文化的人清楚地溝通。例如,92%在與他人溝通時如果碰到語言障礙,會採取其他應對方法,如改以手勢或書寫等方法來溝通,這比88%經合組織平均比率來得高。碰到語言不通的情況,超過九成的本地學生也會通過仔細觀察、聆聽,嘗試了解對方的觀點,比超過八成的經合組織平均來得略高。這些能力,並非單純來自正規教育,而更多來自生活經驗。
新加坡學生對於全球課題的關注,表現優異的主要集中在氣候變化方面。85%自認有能力解釋二氧化碳如何影響氣候,高於63%的經合組織平均。然而,對於國際難民問題、男女不平等現象,及部分環球經濟相關課題等,本地學生的表現都略低於經合組織平均。反過來看,這或許意味著這些課題在本地並不存在或不嚴重,因而也較少獲得關注。
值得留意的是,本地學生自認在碰到不尋常的狀況或在高壓情況下,仍然可以隨機應變的比率,比經合組織平均略低。這組數據來自學生的自我評估,而非他們實際所展現的應變能力。從積極處看,這反映他們有自知之明;從消極處看,這或許顯示本地穩定安逸的社會環境,讓學生缺少鍛鍊這方面能力的機會;加上所謂的「怕輸」文化對失敗的偏見,可能也妨礙了學生冒險犯錯的勇氣。
隨著人類邁入工業4.0的智能科技時代,以及大國博弈削弱我們所熟悉的國際和平格局,未來方方面面的挑戰恐怕將更為艱巨,國人的應變能力因而更顯得關鍵。這一調查所揭露的情況,恰好提供我們對症下藥的機會,無論是在教育內容的改進,或者在社會價值觀的重塑,都必須著眼未來,未雨綢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