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僱主擔保移民的政策和條件

2020年04月19日   •   9576次閱讀

【導語】EP准證和SP准證是目前新加坡可申請永久居民身份的兩種工作準證。對申請人的評估主要考慮其薪資、資質、工作經驗、工作性質及其他因素。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下新加坡僱主擔保移民的政策和條件,歡迎閱讀!

新加坡僱主擔保移民的政策和條件

  新加坡僱主擔保移民政策:

  經理級,高管或專門的職位;

  $2,200(SP)/$3,300(EP)以上月薪,行業經驗豐富者要求更高的薪資;

  擁有可接受的資質,如一間較好的大學學歷,專業資格或特殊技能(所有EP准證申請的相關證書要求可通過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網或學信就業網查詢,SP准證可以豁免)。

  備註:最新消息EP(就業准證)的月薪最低需要達到3600新幣/月以上。

  EP/SP准證首次可獲最長2年的工作準證,續簽每次可獲最長3年的工作準證。EP/SP持有者如果符合以下相關要求,可以申請特定的家屬成員陪同前往新加坡:

  1.持有有效EP/SP准證;

  2.月薪不低於$5,000新幣

  陪同家屬可以包括:

  合法配偶(可獲發家屬准證DP);

  21歲以下未婚子女,包括合法收養子女(可獲發家屬准證DP);

  合法同居配偶(可獲髮長期探訪准證LTVP);

  21歲以上未婚殘疾子女(可獲髮長期探訪准證LTVP);

  21歲以下未婚繼子/女(可獲髮長期探訪准證LTVP);

  父母(月薪10,000新幣可獲髮長期探訪准證LTVP)。

  新加坡企業僱主擔保移民條件:

  最低為大專學歷;或

  技能證書;或

  上述兩者均無,則評估申請人的綜合條件:

  備註:

  1)EP適用於本科及以上學歷;

  2)SP適用於大專及職業技能學歷;

  

擴展閱讀:新加坡移民的四大法定福利

  一、新加坡的制度

  政府所謂的保障更多的是幫助公民進行金融理財,所以彈性特別大,細節特別多,差異性和個性化也很強。

  其次,新加坡的意識形態還是偏向於自由主義,國民社會保障水平取決於個人的工作收入而非社會的再分配,也就是在以政府責任為主的傳統社會保障中強調更多的個人責任,新加坡政府主張"人民的事由人民自己掏錢",從保障資金的來源上強調個人對自己的福利保障承擔足夠的責任。

  這一點與西方國家盛行的福利型社會保障,即政府每年要提供大量補貼和撥款相比截然不同。

  二、新加坡的社會保障制度是按照"效率優先,機會平等"的價值理念而設計的。

  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視協調社會發展的公平和效率之間的關係。李光耀強調指出:"如果從工作和進步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利益,沒有公平地讓全體人民分享,我們就不會得到他們全心全意的合作和參與。"

  不能聽任自由競爭造成社會不公引致局勢緊張,但同時又謹記效率是社會發展的根本,重新分配不能過頭,以致造成浪費和濫用,卓越者不再奮發圖強。

  正是抱著這一理念,新加坡政府雖然主張通過國家的力量給予低收入階層一些照顧,扶弱濟困,以縮小社會的貧富差距,但卻反對實行歐洲福利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以避免"泛福利"現象的發生。

  三、這一價值理念在新加坡的醫療保障和住房保障制度中得到了鮮明的印證和體現。

  醫療保障制度通過實施"3M"計劃,不論公務員或私人企業雇員,不論富有者還是貧困者都有能力負擔自己和家庭的醫療保健費用,從而得到最基本的醫療保障,保證了社會公平。

  同時劃入個人醫療保健儲蓄帳戶的資金以會員的工資為基數,這使得醫療保健儲蓄與個人工作收入緊密相聯,會員越是努力工作,醫療保健儲蓄存款就越多,他所享受的醫療服務就更好,這又體現了效率原則。而住房保障制度在對社會較脆弱階層給予補貼、滿足了中低收入人群的基本居住需求、實現了"居者有其屋"的同時,也不是人人享受同樣的福利、買到同樣的房子,而是根據自己的能力來選擇購買大小、檔次、舒適程度不同因而造價也不同的住房。

  四、新加坡的制度特彆強調家庭本位-。

  由於歷史原因,新加坡深受傳統儒家文化思想的影響,儒家文化中的"孝悌"觀念在這裡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因此新加坡十分注重發揮家的社會功能,強調以家庭為中心維護社會穩定,要求國民充分履行對家庭和社會應盡的義務,鼓勵家庭成員互助共濟。這一理念充分反映在中央公積金制度中。

  多數公積金計劃都涉及到一家三代人,鼓勵全家人守望相助、互相支持。其中,"保健儲蓄計劃"是指會員儲蓄以保障個人、配偶、子女以及父母的醫療費用。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