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坡島為何能成為「旅遊勝地」

2019年05月24日   •   8208次閱讀

(文中所有內容均來自網絡)

新加坡的旅遊業離不開建景點、明星效應、網際網路旅遊劇以及小眾人群的親情牌。

新加坡是一個很不錯的飛行中轉站,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通往西南太平洋地區的主要門戶,另外一方面,得益於新加坡自上個世紀60年代繼承世界港口的經驗,至今新加坡樟宜機場設施齊備到超乎想像,是全球獲獎最多的機場。

新加坡的國土面積相當於北京市的4.4%,背不靠名山大川,臨海也不具備海島度假質量的沙灘。城市游為主的旅遊資源並不豐富,金沙城、聖淘沙島、魚尾獅公園等已建成的景點也極易被遊客所熟識,可近年來它卻持續升溫,成為了遊客們越來越願前往的旅遊目的地。

據新加坡旅遊局官方數據,2005年至2016年到訪新加坡的海外遊客數量總體持續攀升,從894萬將近倍增至1640萬。期間經受2008年金融危機和2014年馬航事件影響,新加坡的遊客接待量在事發年及次年均一度下降,但在第三年就有了非常明顯的上漲。與此同時在2015、2016及截至8月28日的2017年,國際遊客在新加坡的停留天數也保持在3.5天左右。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遊客也越來越喜歡新加坡。2005至2016的12年里,中國內地赴新加坡的年遊客總數有200萬的提升,在國際遊客中的占比也從9.6%升至17.5%,現已成為新加坡旅遊第二大客源市場及第一大旅遊收益來源。

自從上世紀中期,新加坡就開始針對海外市場進行自身旅遊的品牌規劃和營銷傳播,並在不同歷史階段進行調整。

60年代,新加坡將魚尾獅用作國家符號,向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市場推介自己,並藉助首個旅遊品牌「Instant Asia」凸顯自己是亞洲文化的匯聚處之地。

1984年,新加坡又將旅遊品牌改為「無限驚喜新加坡(Surprising Singapore)」,希望充分發揮自身亞洲航空港的交通優勢,讓更多國際遊客在此發現與其他亞洲國家的不同。

之後到了1995年,「新亞洲 新加坡(New Asia-Singapore)」展現的是新加坡是一個新舊交融、東西相匯的亞洲國家形象

2004年,新加坡面臨激烈的競爭又沒有知名景點的困境,所以使用「非常新加坡(Uniquely Singapore)」的品牌口號,讓大家花更多時間去體驗新加坡豐富的產品及服務,而非只是入境匆匆購物觀光就當天離開;而隨著近年來自由行趨勢逐漸顯現。

2010年的「我行由我 新加坡(Your Singapore)」更多鼓勵遊客自主規劃旅遊線路和行程,探索新加坡高度集中的購物、餐飲和文化景點。

而在最新的品牌「心想獅城(Passion Made Possible)」中,新加坡想用不同領域新加坡人自己的故事展現出新加坡的精神和態度,從而引起遊客們的共鳴,通過感情聯繫提升遊客對新加坡的好感,並去體驗當地的菜市場、書店、咖啡廳、古董店、酒吧街等本地人喜歡的各種場所。

城市目的地的屬性讓新加坡吸引的遊客以家庭為主,可它同時也為吸引不同客群有針對性地制定了旅遊產品和策略,並非常樂於借明星之力在不同市場進行推廣宣傳。中國當今親子游、多代游市場越來越大,除了通過旅遊產品、旅行攻略進行引導,還在2015年邀請李小鵬及其女奧莉去新加坡父女游,並藉助視頻網站把旅行片段傳遞給計劃帶子女出遊的家長。

此外新加坡希望發揮自己港口及郵輪的優勢招徠更多銀髮族,用周末游產品吸引地理位置更近的華南遊客,也在密切關注新生旅行力量「90後」、「00後」的需求和喜好

有了口號和產品之後就得選擇合作夥伴,從而讓自己出現在中國遊客視野中並促成旅遊購買。就此新加坡藉助了不少網際網路科技之力:除了用於官方宣傳的網站、微信號、微博號之外,新加坡與針對引導消費者做旅行決策的攻略查詢網站、完成機票酒店預訂的OTA、遊客回國後寫心得體會的遊記平台均有合作;同時也和運動類APP一起向長跑愛好者推新加坡的日落馬拉松,和花卉預訂APP共同向女性群體介紹閨蜜游。

不過做了旅遊品牌的數次更新換代、針對各類遊客群體的產品設計、攜手不同的明星傳遞旅遊訊息、選擇多個渠道進行布局之後,新加坡需要特別注意的可能是對資源的鑑別和甄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