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時期是新加坡痛苦的回憶!新加坡紀行(三)

2020年05月03日   •   8208次閱讀

新加坡處於赤道附近,所以,雖然是早晨,也感受到了陽光的強烈。我們按著導航的指引步行前往美術館,中間經過一個教堂。向東看去,金沙酒店屹立在不遠處,別致的造型讓這家酒店舉世矚目。

遠處的金沙酒店

美術館沒開門,於是我們離開美術館,去往下一站牛車水。地圖百度了一下,距離不遠,正好街邊有摩拜,於是我們商定騎自行車去。新加坡是左行,沒有專門的騎行道,路上車多,所以,走起來,戰戰兢兢。按照導航,騎行了大約二十分鐘到達目的地。騎完結帳計費一新元,折算成人民幣是五元,這是騎的最貴的一次共享單車。

牛車水入口

我們從街口向里走,兩邊全是店鋪,如果不告訴地點,咋一看,還以為到了國內,而且是縣城那樣感覺的地方,全是中式餐館,髒、亂、差,加上天氣炎熱,呆一會就膩了,非常讓人失望。於是,我們決定去下一站:新加坡國立博物館。

博物館背靠一座山,外觀上也是西式建築,規模並不大,博物館用實物和圖片講述了新加坡的奮鬥史、發展史。

新加坡地鐵乾淨整潔,人不多,有中文報站

18世紀末,新加坡還是一個荒蕪的小島,島上只居住著一些漁民。1786年英國占領馬來半島北部的檳榔嶼後,逐步向南殖民。為了和荷蘭人爭奪在馬六甲海峽的貿易權,英國駐印度總督決定派遣萊佛士(Thomas Stamford Raffles,1781-1826)去馬六甲海峽南端建立一個商站。萊佛士率領的船隊於1819年1月21日從檳榔嶼啟航,最初的目標是廖內群島,但是發現廖內群島已經被荷蘭人占領,於是改道駛往新加坡島。1月28日,萊佛士的船隊抵達新加坡。為了探明新加坡島是否已被荷蘭人占領,隨船華僑曹亞志帶領20人上岸偵察。在證實島上沒有任何歐洲人的蹤影后,萊佛士等人才於翌日登陸。曹亞志因表現勇敢而成為新加坡的傳奇人物,並因有功而獲准在新加坡擁有大量土地,成為當地的傳奇人物。

博物館大廳

當時的新加坡島屬於馬來半島上的柔佛王國所有,由柔佛王國素丹派遣天猛公(temenggong,即大臣)阿卜杜爾·拉赫曼治理。萊佛士利用柔佛王室成員的矛盾,通過威脅利誘等手段,迫使柔佛素丹同意英國占有新加坡。

為了加快開發新加坡島,英國殖民者大量招募華工。最初入境的華工大多來自馬來半島的馬六甲和廖內群島。1821年起,新加坡直接從中國輸入華工,並逐年增多。當年,島上已有居民約5000人,其中華僑有1000多人。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港口,使新加坡的航運業迅速發展,逐步由一個漁村發展成為東南亞的重要港口城市和國際貿易中心。1826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將檳榔嶼、馬六甲和新加坡合併為海峽殖民地,首府設在檳榔嶼。1832年,又將首府遷到新加坡。

新加坡博物館

由於全是英文介紹,所以,很多地方看不懂。在一個圖片前,我們隨意站了下來,仔細看了文字介紹,才知道,這裡介紹的是陳家庚先生,陳家庚先生在新加坡的歷史,很多中國人都不太清楚,而博物館的介紹使我們有了大致了解:陳家庚先生雖然身處南洋,但時刻沒有忘記災難深重的祖國,他大力投資祖國和故鄉的教育事業,同時,積極籌措資金支援中國的抗戰。2019年3月份,我在廈門大學培訓期間,從當地也了解了一些陳家庚先生在廈門的事跡,他的事跡讓人萬分景仰!

博物館有一個展廳還介紹了日本占領新加坡的歷史,這段歷史,在新加坡人的記憶中,應當是一段被壓迫與反抗的歷史,部分照片顯示日本人的殘暴(如轟炸),包括實行文化殖民、並且實行食品配給等。看的出來,同樣是殖民,英國給新加坡帶來的是新的文明,而日本人帶來的是壓迫與奴役,差別是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