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新加坡

2019年07月18日   •   5814次閱讀

在NUS(新加坡國立大學)宿舍的獨立空間,面對眼前的電腦,記下這兩天的隨筆,稍稍抬眼,玻璃窗外的夜景,新加坡在我眼前。

曾經喜歡一句話,「家鄉的小早就了我,世界的大成就了我。」我也喜歡新加坡的小,它讓我覺得努力便可以了解,不至於茫茫無所依。它的小也連通了活力。這裡層層矗立的不僅僅是高樓,還有熱帶的樹木。熱帶雨林氣候並沒有想像中的那般可怕,反而因為溫度的恆久比杭州的氣候更舒適。藍天與陽光從不是稀缺品,可以盡情享用,不加吝惜。在這裡我能體會到大自然的熱情。新加坡的世界如同我昨天傍晚路過的水果鋪,飽滿,多汁。

當然不能完全存在於完美主義的想像里,感性的高歌退散,我仍知道自己眼中的新加坡不是真正的新加坡,完美的是自然,不完美的是人間,我看到了陽光降臨在城市的表面,卻看不到高樓大廈里每個角落的人與人,看不到他們在這裡的喜怒哀樂。

近來一直對於認識的客觀性與真理性持懷疑態度,我認為人與人難以達到全然的理解,彼此的交流大多時候是例行公事,只有少數時刻得以感受,剩下的便全都是稀疏的冗雜。但我不是那種說著「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的怨懟者,我喜歡將其視作如同萬物運行的規律一般的平常,將人心的複雜多態視作天地間的一部分,「參差多態乃是幸福本源」。這是一個自然主義者的視角。走了這麼遠,路上休息的時候,讓我遇到了這個新的視角。

這一切都無關樂觀與悲觀,有太多的人視作自己的悲觀主義,其實是「悲傷主義。」我始終讓自己的理性與感性能達到一個平衡的共存,並將二者一併珍視之,尤其是我的感性。這個時代做一個完全理性的人一點也不難,但是當我看著他們循著理性的這一頭走到底,終點是利己主義,便覺得這種人索然無味。

或許,用理性包裹著感性,是理想主義最完美的存活方式。

我很珍惜,當靈感來臨,又有主客觀條件將其記錄下來的時刻。我認為這是漫長恆久的生命中,造物主賜予的難得的禮物。如今才發現,以前無神論者的我,確確實實地在相信一種力量,一種大過了宗教與人間的存在。

近來發現自己的思維也在成長,對於很多新接觸到的觀點不再一味地接受,感性地認可全部,也不再刻薄地片面攻擊。在一個觀點面前我越來越冷靜,驚喜於從未發覺的未知的同時,批判思維也在運轉。其實說到這裡我是有些膽怯的,尚不能確定自己是否完全擁有了批判性思維。

我甚至想過如果我長久居住在這裡,我願意把皮膚曬成傳統亞洲人的顏色,而不是國內現在每一個女生都追求的白。近年來,我的審美一直在變化著,也在反抗著。但我認為真正的女性美至少會附著這幾種或許不共存的特質——

自然。自信。與寧靜。

Day1 ,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