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新加坡中小學教育
近些年來,新加坡中小學教育素來以辦學優質、認真在國際留學熱潮中享有盛名,新加坡的教育體制有利於每個學生循序漸進地發展自己獨特的天賦和興趣。
新加坡的教育同時吸收了東西方文化的精華,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培養和發展。全面而專業的教育系統、豐富多彩而特色各異的教育服務更是吸引了眾多海外人們的關注。

新加坡被譽為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典範和東方現代文明的典範,是世界最有道德素養和規範的城市之一,不僅經濟建設成就令人敬慕,而且思想道德建設也令世界矚目。
新加坡中小學校公民道德教育是新加坡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從本國思想道德建設的大局出發,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貼近本國價值觀教育的實際,貼近青少年的生活,貼近青少年思想特點,卓有成效地開展中小學校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值得我們借鑑。
新加坡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標
新加坡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總的目標是為未來培養有道德的「新加坡人」,其宗旨就是培養具有良好美德的好公民。
李光耀給「新加坡人」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新加坡人是一個出生、成長或居住在新加坡的人,他願意保持這樣一個多元種族、寬宏大量、樂於助人、向前看的社會,並時刻準備為之貢獻出自己的生命」。

新加坡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的使命是培養學生成為有國家意識、有社會責任感和有正確價值觀念,即「能夠對自己、家庭、鄰居、社會和國家儘自己義務」和「能明辨是非的良好的與有用的公民」。
新加坡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的特點
01.立足國情,培養公民的責任感和國家意識
新加坡是一個移民國家,由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及其他民族的移民,構成了一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信仰、多元價值觀念的新加坡社會,他們對原來居住國懷有強烈的國家、民族認同意識。因此,培養國民的國家意識是新加坡的重要治國方略。
國家領導人李光耀於1981年提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新加坡」的主張,強調要通過公民教育,引導全體國民擺脫不同種族、宗教的束縛,樹立「我是新加坡人」的觀念,才能使這些移民和他們的後裔逐漸放棄舊的國家意識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認同和歸屬於新加坡共和國。
中小學每天都舉行升旗禮、唱國歌和背誦信約:「我們是新加坡的公民,誓願不分種族、語言、宗教、團結一致,建立公正平等的民主社會,並為實現國家之幸福、繁榮與進步共同努力。」以培養學生牢固的國家意識及各民族一致認同的普遍理性價值。同時,在校學生都積極參加國家統一安排的全民「國家意識周」教育活動。
02.立足本國國情,注重傳統道德教育,吸收東西方文化的精華
新加坡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一方面堅守東方優秀的傳統美德和價值觀;另一方面吸收西方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新加坡中小學十分重視傳統的道德教育,特別是注重向學生灌輸儒家倫理道德價值觀。
強調在學校的公民道德教育中滲透儒家倫理道德觀,例如:仁、義、禮、智、信、責任感、協作精神等。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在世界上首先把儒家倫理編成教科書,倡導忠孝綱常,在教材中編進了多個有關儒家和東方傳統價值觀的故事和典故。

另外,新加坡政府正式發表的《共同價值觀白皮書》,提出的「五大價值觀」也是與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吻合的。
03.創新教育方法,注重教學效果
新加坡十分重視學校德育方法的改革與創新,教師充分利用現代媒體,大膽借鑑國外有價值的理論和方法,激發學生思維,提高教學效果。西方尤其是美國較為先進的道德理論和方法。例如,新加坡引進美國拉斯.哈明創造的價值澄清法,並對其加以改造,簡化為五個步驟:
(1)認清問題,找出各種可能的選擇;
(2)衡量各種選擇的利弊;
(3)考慮各種選擇的後果後做出選擇;
(4)珍惜並願意公開所做的選擇;
(5)根據自己的選擇採取行動。
新加坡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徑
1、寓道德教育於各科教學之中
在新加坡中小學,除公民道德教育課外,還充分發揮各科教學活動「載道作用」和「滲透作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例如新加坡華文教材中就反映了華族的文化與傳統價值觀,例如華族的節日、禮儀、風俗、家庭觀念、奮鬥歷史,中國古代的神話、音樂、戲曲等,其目的很大一部分在於讓學生了解華族文化,吸收蘊含在課文中的孝親、禮讓、睦鄰、公德心等價值觀。
此外歷史、地理、宗教知識等科目都規定了德育目標。這種寓道德教育於各科教學的做法,是新加坡中小學公民道德教育富有成效的重要原因。

2、豐富的社區服務活動與課外活動
新加坡進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徑是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區活動,1990年,新加坡教育部制定和推行了一項學生社區服務計劃,包括「好朋友」計劃、關懷與分享計劃等,旨在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從小養成服務的精神,培養社會責任感。通過讓學生參加社會上開展的「忠誠周」、「孝順周」、「禮貌周」、「睦鄰周」、「清潔周」等特別周活動,從小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和習慣。

此外,新加坡中小學還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如升降旗儀式、文體活動、尊老敬賢活動、植樹活動、清潔活動、文明禮貌月活動等等。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課外活動,使學生將課堂理論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身體力行結合起來,有利於實現知行統一。

3.營造一個以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思想道德教育網絡
新加坡非常重視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新加坡學校在實施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特別重視家庭教育對學生品德形成的影響,通過興辦各種形式的家庭教育講座與父母講座、成立家長委員會等向父母宣傳公民教育的知識和方法,這對學校教育是一種有益的補充和深化。
由於學校德育教育離不開社會大環境提供必要的支撐和保障,因此政府還積極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予以配合,如:開展文明禮貌周活動等教育活動;在社會上推行一套獎懲標準,以及藉助法律槓桿對各新聞機構和大眾傳媒進行嚴格管理,保證各種媒體在輿論引導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