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大選結果日前揭曉,前總理馬哈蒂爾的反對黨獲勝。該消息引發外界一系列聯想:包括馬來西亞新舊政權能否順利交接,中馬關係走向,一帶一路投資等。
甚至還有人猜測:新加坡會否重返大馬?!
產生這一想法的人,想必對1965年李光耀宣布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時的表現有很大關係。當時熱淚盈眶的李光耀,他臉色沉重似是受了無限委屈,對馬來西亞充滿依依不捨之情。不僅彼時如此,在之後的幾十年里,李光耀都一以貫之地保持了這個認定——新加坡是被馬來西亞「趕走」的。

淚流滿面的李光耀
確實,以新加坡當時的實力,扛上馬來西亞無異於以卵擊石。在那種情況下,要說新加坡能不顧大馬意願強行「獨立」,顯然是不可能的,雖然新加坡併入馬來西亞並沒有多少時日。
關於這段故事,外界有截然不同看法:
一種說法認為,當時的新加坡確實有不容於大馬的客觀因素。
首先,馬來西亞提倡的是「馬來人的馬來西亞」,而李光耀提倡的確是「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二者理念不同,自然很多地方不能相容。
其次,新加坡併入馬來西亞,李光耀想要的是利用大馬的水電資源以及廣闊的市場來加快自身的發展;但大馬卻害怕對新加坡放開市場後大馬的經濟中心會從吉隆坡轉移到新加坡。
再次,新加坡華人太多,大馬擔心以華人為主導的政權會不穩定,會被推翻,所以一直對新加坡的加入有所保留······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整體導致了新加坡併入大馬之後的「水土不服」。所以,大馬才下決心棄了新加坡。

但也有說法認為,新加坡能順利從大馬「獨立」出來,乃李光耀的計謀。該觀點認為,李光耀故意挑起事端、故意讓事態鬧大,東姑阿都拉曼中了李光耀的計,最終同意新加坡從大馬「獨立」出來。
馬哈蒂爾後來曾經公開批評東姑在容許新加坡退出大馬的決策上「做了一個歷史上錯誤的決定」。也正因為這句話,馬哈蒂爾上台後,外界才有了新加坡會不會重回大馬的猜想。
同時,該說法還認為,雖然新加坡在近幾十年的飛速發展下早已今非昔比,但在氣勢上依然是「小國」,要不然也不會在政治上如此的「中立」了。只有重回大馬,新加坡才有更好的未來······

然而,大家都承認,如今的新加坡與大馬早已不復當初無法匹敵的關係。那麼問題來了,若要「合併」,誰是主導呢?當初大馬在那樣懸殊的實力對比下尚且忌憚新加坡,更遑論如今呢?所謂「統一」的可能性還存在嗎?
在上個世紀,我們看到南北越統一了,東西德統一了;現如今,兩岸正走在尋求統一的路上;朝韓之間也從前幾年來的劍拔弩張狀態開始有了鬆動······似乎有「統一」情節的東方人特別多。然而,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顯然不在此列。
李光耀生前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曾說過,沒有什麼比他的夫人臥病在床兩年多叫他心情更沉重,唯一可相提並論的就是他被趕出馬來西亞那一刻的心情,不過這已經成為過去,夫人的病才是永久的心頭之痛。
「已經成為過去」,也算是李光耀對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關係的重新定位了。新加坡有今天的國際地位,要感謝馬來西亞把他「趕」出去。然而,既然出來了,就不可能再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