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EIS的平台上完美起跳,
在政府中學的舞台上努力成就更好。
在新加坡的每一步都腳踏實地,
每一步都對得起自己。
我永遠都忘不了AEIS成績放榜的那天,剛起床便收到朋友代查的結果——我成功被政府中學錄取了!伴隨錄取消息一同傳來的,還有學校的信息:我即將入讀中三的是新加坡思源中學(Northbrook Secondary School),這是一家名氣並不大的鄰里中學,但這絲毫沒有影響我當時歡呼雀躍的心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加坡,通過AEIS錄取的學校有一定的隨機性。有些學生或家長,可能會介意入讀的學校並非新加坡傳統名校。但在我看來,政府中學只是一個跳板,重要的是我已經進入新加坡主流的教育體系,獲得跟本地生一樣的學習機會……這些,都將為我以後升到優秀的JC(初級學院),或在POLY(理工學院)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畢業時學校送給每位學生的紀念。
在新加坡的每一個求學階段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剛進入政府中學,我就遇到了一個大難題——分班。
新加坡的政府中學和國內不同,學生可以對自己所學的科目進行選擇。並且,每個班能申請的科目也並不完全相同。有的班級是專攻藝術繪畫類的,這個班的每位同學都可以修「Arts」作為他們的O LEVEL 考試的科目之一。有的班級是專攻入門工程類的,每位同學都會修「Design and Technology」這門課程, 類似動手發明。還有一種班級是側重於學術類型,這類班級的學生一般成績較好。他們的自選課程一般會包括高等數學(Additional Mathematics)、單一化學(Pure Chemistry)、單一物理(Pure Physics)等。
學術類班級的科目組合可分為「組合型(Combine)」和「單一型(Pure)」兩種。「組合型」是在三門科目里選擇兩門,組合成一個新的科目,兩門科目的考核內容各占百分之五十左右。「單一型」類似於國內的教學,單一科目占據內容的百分之百。
單一學科的難度會更高,包含的內容也大約是「組合型」的兩倍(例如:「組合型」物理只包含單一型物理大約1/2的學習內容)。一般意向中學畢業後報考JC的學生,特別是中國學生,都會偏向於選擇「單一型」的科目組合,能更好、更快銜接JC的課程。


作為主講嘉賓給新生分享中華文學課程。
分班考試一般在中二期末進行,因為我中三才入讀政府中學,就此錯過。當我剛去學校教導處報到時,被告知因為學術班學生已滿,我將會被分配到藝術班。這對一個繪畫細胞幾乎為零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幸的消息。
我當時的目標很明確:中學畢業後,我要考JC。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有更大的機會被新加坡公立大學錄取。所以當時的我,一門心思只想進學術班。想起當時,也真當是初生牛犢不畏虎——剛以國際生的身份進入學校,我就主動約談了級部主任(這位級部主任之後成為了我單一物理「Pure Physics」的任課老師,這是後話)。級部主任或許是秉著「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的想法,竟然答應給我一次入讀學術班的考試機會。感謝考完AEIS等成績那段時間的自學,考試結果事隨人願——我被成功分配到了學術班!
後來跟級部主任熟悉了之後,他告訴我:就是因為我當時的誠懇與堅持,學校才會給我這個證明自己實力的機會。通過這件事,我很有感觸:新加坡的學校是很支持和鼓勵學生為自己的合理要求爭取權益的。
回想往事,我萬分慶幸自己的堅持,也對級部主任深表感激。

通往寢室的小路,曲徑通幽。
在各個科目的學習中,英文和人文(Humanities)學科讓我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
相較於AEIS,O level英文的難度上了很大的台階。比較友好的題型,如選擇題,已經不復存在了。所有都是主觀題,都需謹慎思考後,整理語句作答。新增的口試和聽力,也很考驗國際生。比如,口試的素材更多是貼近新加坡的國情……凡此種種的改變,對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對新加坡這個國家的了解都對學生有了更高的要求。
至於人文學科,我選擇的是社會學習(必修)和歷史(選修)的組合(可供選擇的選修科目還包括地理和英國文學等)。社會學習和歷史的考試題型比較類似,都包括兩大部分——材料題和寫作題。材料題對學生的閱讀速度有著較高的要求:需要在有限的時間裡飛速瀏覽題目提供的材料,並且從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答題的依據。
而寫作題,則要求學生對課本內容有著比較完整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最常見的歷史問題之一是:「你認為導致希特勒在二戰中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需要學生根據歷史寫出一篇包含三個大原因的分析文章。
當然,在我們的歷史課本中,有對這些歷史人物比較完整的分析,但需要學生對知識要點進行記憶和歸納總結。與國內不同的是,新加坡的歷史課對年份的記憶強調得較少,對事件也不需背誦地一字不差。學生在寫文章時,能對歷史事件進行理解和總結,用自己的語言呈現出來就好,無需死記硬背。

去Botanical garden聽音樂會。
新加坡的公立學校要求每位學生至少參加一項學校的社團活動(CCA)。參加社團活動會有累計分數,可以幫助O level考試的L1R5成績減分。實際中,由於每位學生參加社團的種類、比賽的次數、獲獎次數以及訓練時間等都不盡相同,每個人獲得的減分量也所有差異。
通常情況下,訓練時間越長、比賽次數越多的社團,給予的獎勵分也會越多。但我們也應對自身情況進行綜合考量:審視自己的學習情況,是否適合負擔那些需要占用更多時間、精力的社團,兩者之間的平衡至關重要。

參加迎新宣傳社團的活動。
在國內,我曾學了四年的長笛,也有參加管樂團的經驗,所以最終決定繼續參加思源中學的管樂團。這雖然是個占用課餘時間比較多的社團,但我在保持興趣愛好的同時,也有更多獲取獎勵分的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新加坡中學的快捷源流是四年制。一般的學生將有四年時間去積攢社團的獎勵分,但像我這種中三才來的「插班生」,卻只有一半的時間。因此,要想趕上其他同學的進度,勢必要更多地參與CCA的活動。所幸的是,管樂隊屬於藝術表演類社團,每年都會有兩到三次演出或者比賽。音樂技能不斷提升的同時,我的社團活動獎勵分也在不斷累積。

學校CCA樂隊的T恤,留此紀念。
除了社團以外,新加坡的學校還會組織其他豐富的課餘活動。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中三那年,學校組織大家去印尼民丹島旅遊。新加坡的中學一般都會在中三組織一次以學校為單位的旅遊活動。選擇的國家大多是臨近的馬來西亞、印尼等。學生入住島上的古樸民宿,品嘗當地美食,體驗野外活動,例如攀岩、爬椰子樹、劃皮艇、舉辦篝火晚會等等(這些活動,都會由專業人士進行指導和保護)。這些難得的經歷,可以讓我們暫時遠離熟悉的現代社會的環境,通過探索自然世界,對大自然更敬畏,也更能理解環境保護的意義。
另外,越野跑(Cross Country)也是我們學校每年的經典項目。全程三千米左右的距離,在大型公園的寬闊場地,在一陣陣的加油和歡呼聲中肆意揮灑汗水……這項看似辛苦的運動,在我們學校卻深受學生們追捧。中四那年,我很有幸地榮獲級部女生組前十的成績。
除此之外,新加坡的中學常常會帶領學生參加理工學院舉辦的活動,讓中學生提前體驗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接觸課本之外的內容。我曾經參加過一項由新加坡義安理工學院舉辦的活動。活動的大致內容是:結合學生們熱衷的偵探主題,學習化學工程方面的內容。老師讓學生們通過化學實驗進行指紋、毛髮的對比,然後抓出「真兇」……當我們穿上白大褂,竟然覺得自己跟電視劇中充滿智慧的法醫有了那麼幾分神似。

在新加坡的學校有很多動手實踐的機會。
在新加坡政府中學的學習,不僅提升了我的知識,也擴大了我的社交圈。更多新認識的本地朋友,讓我感覺自己開始真正融入新加坡。中學畢業的時候,我被評為學校校訓中「Graciousness」(和善、親切)的代表。我想,這不僅僅是學校對我的褒獎,也是我為自己短暫卻又充實的兩年中學生活划上一個完滿的句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