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爹 (satay) ,是新加坡極受歡迎、適合一大夥人共享的小吃,也是傳遍東南亞各地的經典街頭美食;不同地區,口味各自精彩。也因此,沙爹也可說是讓美食愛好者一窺東南亞區域各種文化特色的一扇櫥窗。

沙爹類似於中東的烤肉串 (Kebab) ,可追溯到阿拉伯文化,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演變成了一種獨特的東南亞美食。沙爹以竹串代替金屬串,且通常會搭配各種蘸醬。
雞肉、牛肉和羊肉是這種美食中最常用的肉類,而非回教徒也採用豬肉入串。先將肉串好,再以羅望子和高良姜等各種香料調味腌制,最後擺上炭火燒烤,美味就此誕生。
廚師需要緊盯著肉串,一邊扇風,一邊不停地給肉刷油,讓肉油光四溢,香氣撲鼻。最終成品呈現出令人垂涎欲滴的褐色,肉質微微焦酥,完美融合了香味、煙燻味和甜味。

這道小吃在東南亞地區各個不同國家延續了相同的精髓,但是新加坡版本的沙爹獨特之處在於融合了各種蘸醬,反映出新加坡的多元文化淵源。
新加坡式沙爹烤好後上桌時,會搭配一種甜辣花生醬,這種蘸醬一般以烤花生、椰奶和各種香料製成。不同攤位所配的蘸醬各有不同;有些攤位還會在花生醬上淋上些許黃梨汁(菠蘿果泥汁,常見於華人海南版本沙爹)或印度尼西亞甜醬油 (kecap manis)。

一道沙爹美食也得配上一顆顆馬來蒸飯糰(ketupat,經過壓縮的米飯)才算完整。這些飯糰有時會用編織的椰樹葉包裹著。最後還會加上幾片黃瓜和洋蔥片,供食客解膩。
新加坡沙爹的歷史
過去,沙爹多數由華人、馬來人和印度回教徒在手推車和臨時的路邊流動小攤檔售賣。這些身穿白色背心、手中總是不離一把煽火葵扇、肩扛著可攜式炭火烤架的沙爹攤販,是人們口中的 「沙爹佬」 (Satay Man),其經典形象一直到 20 世紀七十年代後期為止,是小島街頭上一抹熟悉的風景。

只是時過境遷,今時今日,沙爹早已走進全島各地的熟食中心和食閣,成了新加坡充滿活力的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供應這道美食的熱門熟食中心和小吃店包括直落亞逸巴剎(Telok Ayer Market,俗稱老巴剎)和舊機場路熟食中心 (Old Airport Road Food Centre) 。儘管有些攤位讓顧客單點幾支沙爹,但通常以一打十二支來售賣。您可以像本地人一樣,和家人朋友一起大快朵頤,盡情享用這種經典美食。
以上信息來源於新加坡旅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