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歷史與現代,在新加坡發現意想不到的驚喜
在星耀樟宜擁抱森林浴場,在聖淘沙發現海洋秘密,在野生動物園偶遇「空中天團」,騎著「小綿羊」在F1賽道貼地飛行……這些耳熟能詳的新加坡地標以煥然一新的方式出現在大家面前。這是新加坡旅遊局於去年11月發布的「Made in Singapore 就在新加坡」全新品牌概念,來展示獅城的多樣魅力和隱藏玩法。按下視頻開始鍵,我們跟隨鏡頭探索新加坡的每個角落,無論是文化、美食、自然風光還是現代都市,那些隱藏在街頭巷尾的遊玩攻略盡在眼前。

正是因為新加坡持續更新並優化旅行設施,去年新加坡接待了至少1300萬遊客。隨著免簽政策的實施,2024年2月入境新加坡的中國旅客數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長8倍,讓中國再次成為新加坡最大的遊客來源國。
除了魚尾獅、聖淘沙、以及肉骨茶和叻沙,新加坡還蘊藏著更多驚喜等待遊客去發掘和探索。即將到來的五一假期,正是踏上獅城,發現「新」驚喜的好時機。
「花園城市」是大多數人對新加坡的初印象。
新加坡土地的植被覆蓋率高達56%,遍布城市的綠植巧妙地構成了一個被稱為「城市公園連道系統」的網絡,如同一張生機勃勃的綠網,迄今已完成超過180公里的自然連道和375公里的公園連道,成為本地人休閒的場所。因為緊密相連,本地人可以隨時走入自然,興起了社區鄰里文化,讓新加坡呈現不同面貌。比如福康寧公園,緊鄰新加坡河畔而生,曾是開埠者史丹福·萊佛士爵士的住所。除了展示14-19世紀的文物外,還因「旋轉樓梯」再度成為熱門景點,「旋轉樓梯」實際是戰爭遺留下來的防空洞,因洞口藤蔓叢生,向上望去如置身仙境一般。

歷史遺留的文物與自然相生相依,這就是新加坡的一大魅力。緊鄰福康寧公園的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是獅城最古老的博物館,收藏超過1700件歷史藝術藏品,觸摸顯示屏、口述歷史等展覽方式,足以讓人們沉浸其中。

再走遠些到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是藝術愛好者們不能錯過的展館之一。前身是政府大廈和高等法院,館內收藏8000餘件國家藏品,堪稱19世紀至今全球規模最大,也最具歷史價值的新加坡及東南亞現代美術珍藏。

這裡位於市政區,漫步在新古典風格建築群中,一窺新加坡的歷史。為了滿足新加坡作為繁榮貿易港的發展需求,1822年史丹福萊佛士爵士開始總體規劃這片區域,一棟棟大樓拔地而起,它成為了現代新加坡的發源地。
逐漸新加坡成為東西方貿易往來的必經之地,發達的航運樞紐吸引了來自中國、印度和馬來群島的移民,他們來此「淘金」渴望擁有更好的生活。如今,早期移民的後代在新加坡安居樂業,各種族文化在這片土地上得以傳承和保留。比如,如切/加東,是峇峇娘惹生活的地方,他們是土生華人與馬來人的後裔。新加坡航空的空乘制服設計以娘惹傳統服飾「卡峇雅」為靈感,造型優雅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這片區域完好地保留了20世紀初期的排屋,幾經翻修變身為咖啡店、餐館或者酒店,展現了新加坡充滿活力和多元文化的一面。

我們熟知的牛車水,至今仍保留著傳統華人文化。作為新加坡最大的文化遺產保留區,它囊括了水車路、直落亞逸、丹戎巴葛和武吉巴梳四個各具特色分區,每個分區都有各自獨特的魅力,時光倒流,親身感受古老而又鮮活的傳統文化。

離開多種族聚集區域,還推薦去濱海灣逛逛,它是新加坡的未來。這片填海造地的CBD,僅花費短短數十年發展為各大地標建築錯落交織的區域,堪稱奇蹟。
想要走進其中一座建築感受一下,斥資十億美金的濱海灣金沙值得一探究竟。這幢形似一艘海上航行的巨型遊輪由世界建築大師摩西·薩夫迪耗時數年設計完成,登上56層的空中花園,極目遠眺皆是港灣與摩天高樓交融的景色。
匯聚在濱海灣的摩天高樓容納了世界500強公司亞洲總部,演藝娛樂中心、奢華酒店鱗次櫛比。隨意挑選一間入住都能將濱海灣景色納為己有,經過重新設計的新加坡文華東方酒店每一處細節向獅城歷史致敬,而夜晚在MO BAR一邊觀看調酒師精心調製飲品,一邊小酌一杯,大概就是新加坡人的另一面。

如果說濱海灣是新加坡人奮鬥打拚的地方,那麼烏節路則是他們生活的場所。若問新加坡人周末去哪裡逛,得到的答案多半是烏節路。這條新加坡最著名的購物區,一棟挨一棟的購物商場、餐館和酒吧數不勝數。有趣的是,每一間購物中心面向人群、風格都不盡相同,比如詩家董購物中心的設計以碧瓦飛檐、朱紅立柱等獨特的東方建築為特色,售賣亞洲風格的珍藏品和紀念品。愛雍·烏節購物中心 (ION Orchard)卻是截然不同的一番景象,極具未來感的購物中心,匯聚藝術畫廊、威士忌博物館。

新加坡人還對住酒店情有獨鍾。在不便出門的日子裡,當地酒店價格不降反增,得益於節假日,本國人選擇住酒店度假。去年11月試營業的新加坡艾迪遜酒店受到本地人青睞,作為品牌在東南亞的開山之作,選址烏節路西端。令人驚嘆的是與屋頂露台連接的泳池,慵懶的躺在日光床,四周環繞著鬱鬱蔥蔥的花園庭院仿佛置身於戶外綠洲。

「食物」在新加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2023年米其林新加坡「必比登推介」名單中,共有79家餐館和小販食攤入選,其中有19家首次入榜,相比前一年新增12家。這些餐廳價格親民,每餐不超過45新幣就能品嘗到不失水準的美食。如果久住新加坡,你會發現,本地人幾乎不在家裡煮飯。他們通常在家附近的小販食攤解決一日三餐,海南雞飯、叻沙、肉粽、咖喱角等應有盡有,隨意選擇就能讓味蕾驚喜。成熟的小販文化來自於政府的推動和保護,也滿足了本地人日常需求,在2020年,小販文化成為首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中的項目。

在3月發布的2024亞洲50最佳餐廳,新加坡餐飲表現依舊亮眼,共有9家餐廳登陸榜單。本地代表Odette榮獲第10名,同時也是米其林三星餐廳。它的選址精妙,位於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內,主廚Julien Royer遵循「不時不吃」,從世界各地收購新鮮食材烹飪傳統法式料理,配合頗具創意的擺盤,呈現味蕾與視覺雙重盛宴。
後起之秀Seroja排名31,並獲得「最佳進步獎」。餐廳於2022年開業, 開業僅兩年便摘下米其林一星 ,主廚在向馬來西亞的傳統料理致敬的同時,大量使用在地食材以及香料,創造獨屬個人記憶的美食體驗。

美食,是這個國家多元種族和文化融合的縮影。多元種族的鄰里文化讓本地人飲食風格既有中華美食的豐富,也融合了東南亞的獨特口感。這種文化的交融與碰撞,豐富了新加坡人的餐桌,更讓他們的日常生活充滿活力。
圖片來源:品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