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一個華人為主的
多民族國家
官方語言有英語、華語
馬來語和淡米爾語
第一語言是英語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不明白
為什麼在華人占70%以上的新加坡
華語不是第一語言呢?
這也許要從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
雙語政策講起

李光耀的雙語政策
2011年李光耀出版回憶錄
《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
在新書首發儀式上他說:
「雙語是新加坡取得成功的基礎」

「出於政治和經濟原因
必須把英語作為我們的工作語言」
有網友認為
李光耀將英語作為第一語言
與他自身的教育經歷有很大的關係

他在前英國殖民地長大
從小接受的是英式教育
平時和父母用英語交流
中學是在當地頂尖的英校萊佛士學院上的
之後又到英國劍橋大學法律系深造
一個英國議員曾經說過
李光耀是蘇伊士運河以東
他見過的最英國的人

之前李光耀本人接受英政府
頒發的終身成就獎時
很感慨地說
這是他此生得到的最高肯定
他說在那個年代
是以做英國人為榮

擔任新加坡總理後
李光耀在這個多民族的城市國家
做出了推行雙語政策的決定
他在書中寫道:
「語言政策可能會成為經濟成功的關鍵
它確實能決定一個國家的成敗」
「掌握母語會給人一種文化上的歸屬感
增強自信和自尊」

「儘管新加坡人口以華人為主
但事實上華語絕不可能成為
新加坡的第一語言
雖然我們當時是被
馬來人包圍的多民族國家
但是為了吸引外國投資者
來這裡開發產業
我們的國民必須講一種
他們能懂的語言
這種語言就是英語」
雙語的理念在學校
落實為雙語教育政策
所有公立學校的學生
必須把英語作為第一語言
把自己的母語作為第二語言
也就是說華人學生
必須學習英語和華語
馬來學生要學習英語和馬來語

如今英語在新加坡
已經得到了廣泛普及
上到99下到剛會走
基本上都能講英語

歷史上唯一的華文大學
新加坡南洋大學
是歷史上第一所海外華文大學
創辦者陳六使
是愛國華僑陳嘉庚的族侄

1953年陳六使捐資500萬
並捐贈了523英畝的土地
作為南洋大學的校園所在地
並聘請林語堂為第一任校長

南洋大學的捐資者不僅有陳六使
李光前這樣的富商
還有許多工人、市民、三輪車夫
妓女等各行各業的草根階層
他們的想法其實很簡單
雖然自己沒有機會讀書
但希望盡微薄之力
讓自己的子女都能進入大學深造
但是南洋大學一直沒有得到
殖民地政府的官方承認
直到1956年才確定了地位

1980年南洋大學
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合併
這所海外唯一的華文大學
就此不復存在
1981年新加坡政府
在南洋大學的校址上
建立了南陽理工學院
1991年正式更名為南洋理工大學


華人與華人的不同
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
新加坡華人分為
「傳統華人」和「海峽華人」
傳統華人說華語
談到中國時也覺得很親切
甚至自稱中國人
他們以陳嘉庚為代表
海峽華人則親西方,講英語

造成這種區別的原因是
傳統華人當時基本都已經
靠奮鬥創業積累了雄厚的財力
而海峽華人則靠給西方人打工生存
所以英文比華語說得好
甚至不會說華語

到了如今
在新加坡土生土長的華人
基本上用英語來交流
而新移民則是說著一口純正的華語
當然也有中英文切換自如的

網友怎麼看?
回到華語為什麼
不是第一語言這個問題上來
我們看看網友怎麼說

「英語在新加坡起著重要的作用
為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
提供了共同的交流語言
我們不應該只選擇漢語來偏袒華人」
「雖然新加坡的華人占據絕大多數
但是還有馬來人和印度人
如果將華語作為第一語言
就意味著他們是二等人
為了成為一等公民
你就必須學習華語」

「英語讓我們與國外公司
開展業務更容易
我也承認
一些人英語講得並不是特別好
但是放棄英語
改用漢語是落後的表現」

其實椰子覺得
無論是用英語還是華語
作為第一語言都無所謂
因為本椰可以切換自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