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一座熱帶動植物花園城市

2020年02月02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位於北緯1°18′,東經103°51′,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北隔狹窄的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緊鄰,並在北部和西部邊境建有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的民丹島和巴淡島都有輪渡聯繫。

新加坡地處熱帶,長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為赤道多雨氣候,氣溫年溫差和日溫差小,多颱風且高溫。對於當地人,並沒有四季分明的景色,也不會有雪景。

但因地處熱帶,故當地熱帶動植物繁衍生息,堪稱動植物寶庫。

因此新加坡在1981年以一種名為卓錦·萬代蘭的胡姬花為國花。東南亞通稱蘭花為胡姬花。是愛尼絲·卓錦女士,於1893年培植而成的。花朵清麗端莊、生命力特強,它象徵新加坡人的氣質和刻苦耐勞、果敢奮鬥的精神。(下圖)

為了近距離觀賞熱帶動植物,這次我去到新加坡當地的植物園。

植物園 入口

植物園入口是別出心裁的通透性設計,因是免費開放的公園,所以公眾可以自由出入該公園。門上的雕花為蘭花圖案。

新加坡植物園(英文:Singapore Botanic Gardens)是新加坡首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而入口的地圖也很清晰明了,整個公園面積很大,植物園位於克倫尼路,占地74公頃,公園最南端距最北端約2.5公里。

胡姬花 國家花園

胡姬花(蘭花)是新加坡植物園最有特色、最吸引遊人的一種植物。植物園的國家蘭花園,大約有3萬平方米,園中有專門種植胡姬花的花圃和研究所,共有三千多個品種六萬多株名貴蘭花,主要有蕙蘭、蝴蝶蘭、兜蘭、石斛蘭等,還有一些雜交品種和商品化的品種。

園裡種植的新加坡國花卓錦·萬代蘭是以發現這種新品種女士名字命名的,還有以新加坡第400萬名觀光客——來自澳洲的珍丹尼命名的淡紫蘭花。每年在植物園內都會舉辦胡姬花展供旅遊者參觀。

為了擴大影響力,蘭花園還會將培植出來的新品種以世界各地的名人命名,並將其名字與花都放在花園內,供有人觀賞。

五顏六色的蘭花擺出不同造型,還特意設置了拍攝點,讓大家可以在蘭花的香氣與花型簇擁下拍照,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植物園 的動物

本來以為植物園只能觀賞植物,沒想到,新加坡植物園還直接飼養或間接擁有各種動物,可能以植物為食,也可能是以其為適宜居住之地。

這是斑竹園,裡面種植各式各樣特色的竹林。

誰知,看到一個走地雞家庭。如果你仔細看,會看到幾隻小雞,毛色與土地雜色為一體。看這雞,肌肉發達,毛色光亮,是好雞。

芭蕉林,上圖這個類似於大葵扇的樹,是熱帶樹種。一般的熱帶植物,都因高溫與潮濕而長的樹冠高大,茂盛的樹葉,可遮陽擋雨。

一開始以為是一大串香蕉,還是紅色的!但實際上是這個植物的果實。芭蕉林附近池塘飼養著一群水獺,非常可愛。剛好抓拍到水獺媽媽把自己的孩子叼出,讓它離開河堤覓食。

而水獺的旁邊還有睡蓮,蓮葉大而平,恰巧有鴿子停留。

在快要到出口的時候,有看到了烏鴉。植物園的環境果真是很好的。

聖淘沙 海洋館

聖淘沙,作為新加坡聞名於世的島嶼,因眾多建築如海洋館,環球影城等而具特色。最初的聖淘沙不過是個平凡的小島,島上居民以捕魚為生,過著簡單質樸的生活,體現著靠海吃海的傳統生存方式。

直到二戰爆發,因為地理原因,小漁村突然變成兵家重鎮,成為英國的軍事基地,恬靜的原生態味道被各種各樣的軍事設施沖淡,變得神秘而冷酷起來。

1967年,當新加坡政府正式收回這個與本島毗鄰的小島時,決定不但要恢復昔日小漁村的寧靜,更要順應它有利的地理條件、天然的美景以及豐厚的人文資源,將它改造成一個休閒度假的勝地。

海洋館布置相當創新,兼具科普趣味性。

鯊魚館打造成270°的環繞式步道,可以讓遊客仿佛置身於海洋中。

除了鯊魚館,我們還可以觀賞到很多色彩斑斕的熱帶魚。可能在別處的海洋館都能看到熱帶魚,但這裡的種類非常多。

而除了熱帶魚,還可以看到很多只有熱帶海洋中才能看到的珍稀魚類,可見海洋館在保護物種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

真希望大家有機會都來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