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傳在公元十四世紀,新加坡稱為淡馬錫,意為海域。蘇門答臘的昨佛逝王國的王子看到遙遠依稀的新加坡島影,十分神往,決意要親自乘船去看過究竟。下人們本來不大情願去探險,不得已也只得陪著王子去。小船在大海上行駛,突見天氣發生變化,海浪翻捲起伏,船在顛簸並一點點下沉,情況萬分危險。王子命令將船上所有東西都扔下去,逃命要緊。結果東西都扔光了,只剩眾人,船仍在慢慢下沉。一個下人說:王子,全部東西都扔光了,再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扔了。但還有一件東西可以扔掉,下人說出來,可您千萬不要把我仍到海里去。王子說,你就放心說吧,我不會傷害你的。下人說那就是您頭上的王冠還可以扔。王子略一思索便說,現在只有生命最為重要,人都死去了王冠還有什麼作用呢!於是,毅然將王冠摘下來丟到海里去。
就在這時,奇蹟出現了。洶湧的海水立刻平息下來,海面風平浪靜,他們瞬間脫了險。在快要靠近海岸的時候,看到一個美麗的動物從王子眼前馳過,這神物頭黑胸白,長著獅子的頭,魚的身子和尾巴。這就是魚尾獅的傳說。因此,王子將淡馬錫改名為新加坡拉,新加是「獅子」,坡拉是「城」,意思是獅子城。新加坡由此得名。
此

819年1月,英國人萊佛士為開拓海上貿易來到獅子城,當時這裡只是一處人煙稀少的漁村,但他卻很快看出這是個天然良港,含有無限商機。萊佛士以極低微的代價租下這塊土地,插上英國國旗、駐紮軍隊,招募勞工開荒山填沼澤、築路道修碼頭,從事城市和港口建設。1824年起,新加坡全境均歸屬英國管轄,成為英國在遠東進行轉口貿易的商埠和在東南亞主要軍事基地。在此期間,遠道而來的中國人和馬來半島及其他各地的移民大量湧入,共同為開發這片熱土進行著艱辛的勞動,逐漸形成以華人占多數,包括馬來族、印度族、巴基斯坦人等民族在內的多民族移民社會。

1959年,新加坡人民經過奮爭獲得了獨立,1965年正式建國。擺脫殖民統治後的新加坡,走出一條獨立自主發展的新路,在短短二三十年時間內,迅速從一個轉口商港變成具有資本和技術密集工業、發達的金融業和進出口貿易的現代化新興國家,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奇蹟。1972年9月15日,當時擔任新加坡總理的李光耀為魚尾獅塑像主持開幕。他在致詞時表示,希望魚尾獅能成為新加坡的象徵,就如艾菲爾塔是巴黎的象徵一樣。

一言九鼎,隨後這數十年里,魚尾獅成功打造出新加坡的國際形象。隨著國家政策大力鼓勵發展旅遊業,以及旅遊局雄心萬丈的促銷策略,新加坡作為一個旅遊勝地的知名度也打響起來,魚尾獅塑像更成為吸引外來遊客拍攝「到此一游」照片的最佳鏡頭。由於具有顯著的表征性,這個原屬商用性質的標誌,因而從旅遊的層次,逐漸擴大,提升至無所不在的各個領域和層面,甚至最終被圖騰化和神聖化起來。

這件藝術作品凝注了多少藝術家的心血結晶,當年,林浪新在新加坡河口一角,日以繼夜,就地雕塑。在風吹日曬雨淋下,他全情投入,甚至廢寢忘食。他的八個子女有時還得輪流給他送飯,或一家大小聯手幫忙工作。原以創作水牛雕塑著稱的林浪新,在布侖納設計圖的基礎上,經過一番藝術加工和再創造,功不可沒。但他卻非常謙虛,對訪問他的媒體表示,魚尾獅對他來說只是一件商品,不是一件出自他創意的藝術品。儘管如此,那並不影響魚尾獅在眾人眼中的魅力。

魚尾獅獅頭的設計靈感來自於新加坡歷史的一個傳說。根據《馬來紀年》的記載,公元14世紀時一位來自「三佛齊王國」,名叫聖尼羅烏達瑪的王子在海上航行時遇到風暴,船漂流到這個島上,他一登陸就看到一隻神奇的野獸,隨從告訴他那是一隻獅子。他於是為新加坡取名「新加坡拉」(Singapura,在梵文中意即「獅子城」)。至於魚尾獅塑像的魚尾造型,浮泳於層層海浪間,既代表新加坡從漁港變成商港的特性,同時也象徵著當年飄洋過海,南來謀生求存的祖祖輩輩們。

2009年2月28日下午4點半左右,位於新加坡濱海灣的魚尾獅塑像,因雷擊而受損,導致塑像頭部和波浪狀底座損壞,所幸無人傷亡。魚尾獅於2009年3月18日修復後再次對遊人開放。

新加坡的歷史是曲折悠久的,魚尾獅的傳說是美麗動人的,魚尾獅果真會有靈性的話,也許會為獅城的歷史遭遇傷感流淚,會為新加坡今天的繁榮欣喜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