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人深扒了新加坡漸火的"淘小鋪"
還記得去年社交平台上那則《阿里巴巴都開始搞傳銷了,是不是真的慌了?》的文章嗎?
文章當時一出,瞬間點燃了整個網際網路平台。
2019年社交電商行業開始進入大洗牌時期,這個時候阿里巴巴在繼淘寶、天貓後又推出了一款叫做淘小鋪的平台,阿里自己也稱是將淘小鋪造成一個新淘寶,但是這個平台被很多消費者所評論說是傳銷...
而現在"淘小鋪"在新加坡風生水起、大紅大紫、廣受吹捧...
那淘小鋪到底是什麼呢?
是不是合法的?
真相究竟是什麼?

(圖:來源自網絡)
先了解何為傳銷?
先把傳銷的法律定義界定下,傳銷是指組織者發展人員,通過發展人員或者要求被發展人員以交納一定費用為條件取得加入資格等方式獲得財富的違法行為。傳銷的本質是「龐氏騙局」,即以後來者的錢發前面人的收益。而且只要涉及到傳銷,無論是一級還是二級還是多級體系,只要符合傳銷特質,其都應歸類為傳銷並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

(圖:來源自網絡)
接著看看淘小鋪的運作模式——
淘小鋪 定位「人人可參與的社區化電商」,採用S2B2C模式、依靠註冊會員推廣來完成銷售,掌柜(即店主)可劃分為新晉掌柜、資深掌柜、精英掌柜和超級掌柜四級。
但是阿里作為當今世界屈指可數的網際網路公司,為什麼還會推出淘小鋪呢?
並被指出涉及傳銷呢?
幾年前,社交電商這個名詞還沒有被提出來的時候,大家對於賣貨的都稱為微商,但是微商這個行業壓貨的確是很大,紅利期已經過去了,大家便開始轉型社交電商,但是社交電商這個行業毀譽參半,阿里這次的確是下棋錯誤了。
主要的一點社交電商的出發點是分享購物體驗,是為了讓更多的朋友買到物優價廉的商品,用句俗話來說就是好東西要一起分享;而傳銷的出發點是為了騙財撈錢,在自覺或者不自覺的情況下,以損害別人(主要是親朋好友)的利益來增加自己的收入。
淘小鋪掌柜在自己花費399購買禮包後,邀請朋友購買也可以獲得相對應的佣金。邀請朋友開店,朋友198購買開店禮包(價值298的商品)並獲得開店資格,自己獲得60元佣金獎勵,被邀請人自購商品所得佣金20%獎勵給邀請人。
如果升級官方導師,管理由官方平台分配300人左右的班級,銷售班級總佣金收益的25%,培養一位官方導師還有800元/人的一次性津貼。

(圖:來源自網絡)
這種模式是不是和傳銷的理念一樣呢?
社交電商雖然也是會賺取佣金,但是是在朋友真正購買優質商品的基礎上獲得的,比如之前的某集某花;而傳銷的的收入更多的是通過發展會員,讓他們花費然後獲取相應佣金,這種也註定了傳銷本人是不會真正的去關注商品與消費者的,他們只會想如何發展更多的人增加自己的收入。
而這次的淘小鋪呢,讓許多人覺得阿里的決定肯定不會錯的,覺得這是個大趨勢,於是看不懂也沒關係,你先進來再說。
社交電商是分享式的輕創業模式,不用自己去花錢囤貨,這對於自己是沒有風險的,能不能通過社交電商賺取佣金收入,最後得看自己的影響力以及推薦的商品是否符合大眾消費的購買需求;而傳銷則有很大的風險,無論是入會還是囤貨都需要自己先投入部分資金,至於這些投入是否能收回、是否能賺更多就不好說了,通常情況下都會是血本無歸。
許多人對於淘小鋪覺得背靠大樹好乘涼,於是匆忙的繳了399,也不考慮風險,經常不僅是把身邊人坑慘了,自己也是啥都沒有。

(圖:來源自網絡)
但淘小鋪的故事依舊在持續...
阿里有淘小鋪,京東就來個京小鋪。
今年2月16日,依託京東的正品保障和優質供應鏈、快速配送的優勢,京小鋪橫空出世,定位社交電商S2B2C模式,並且以人人可參與、人人都是銷售精英為口號大肆進軍社交電商市場的腹地。雷同的營銷模式、相隔不久的產品上線時間,這不禁讓人有所遐想,京東的矛頭所指或許就是阿里的淘小鋪。
電商業的拼殺真的是很血腥...
2019年的社交電商可謂是屍橫遍野,呆蘿蔔、淘集集等一票玩家失血而亡,曾但S2B2C的商業模式卻是方興未艾,正奔走的起勁,尤其是疫情期間,原本哀號遍野的社區團購,似乎又如沐春風,起死回生。
拼多多的奇襲,也暴露了阿里、京東原本看似銅牆鐵壁的防線漏洞,社交電商生態的完善已成了兩大老牌電商巨頭如今的一致訴求。
前有淘小鋪探路,京小鋪的跟進就顯得容易許多,畢竟背靠微信的龐大用戶池和京東的強大供應鏈的京小鋪,是放眼望去最能威脅淘小鋪的直接對手。
或許有了京東的偷師,才讓步步縝密的淘寶後背發涼,促使了淘花這一式後招。
傳統電商的模式是否已走入死胡同,所謂新電商模式是否能夠逆襲...
這一切的答案,仍需等待時間的驗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