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我們見慣的新加坡建築,是這樣的

這樣的

或者是這樣的

其實,只要你認真觀察,就會發現在城市的很多地方,你還會發現一些五彩繽紛,充滿建築藝術元素的房子,這些房子就是承載了新加坡歷史記憶的特別建築—店屋!

什麼是「店屋」,顧名思義,就是下面作商鋪,上面作為住家的房子。

從1824年英國殖民地開始到1965年新加坡獨立,在將近150年的歷史中,店屋的建設融合了當時的社會文化,店屋的變遷也見證了新加坡的歷史發展。

早期的店屋,因為經濟不發達,文化落後,所以房子的結構和設計都比較簡陋樸實,基本上沒有什麼裝潢,毫無美感可言。

到了20世紀初,隨著東南亞橡膠和錫礦業的發展,新加坡的經濟也快速增長,許多在這裡做生意的華人開始富裕起來,願意在這裡安家立業。為了炫耀自己的財富和地位,他麼的房子設計和裝潢大量採用鎏金、木雕、剪貼藝術,外牆灰泥浮雕,瓦當滴水 ,極盡奢華!

早期的新加坡移民,主要是以來自中國廣東、福建的華人為主,所以在店屋的建築設計方面,有著傳統華人建築特點,同時又包含了南方的文化元素:講究中軸線和對稱概念,瓦當滴水,正門上方有牌匾,旁邊有捲軸,懸掛標明宗族或者商號的燈籠,外牆上還嵌刻有勉勵或吉祥的詞語,滿滿的華族文化元素。


店屋的設計元素,除了華族風格以外,還有馬來族和西方的文化元素在裡面,比如說馬來風格的屋檐擋水板;西方的柯林斯立柱等。可以說,店屋的建築設計融合了華族、馬來族和西方的文化元素,非常具有新加坡多元種族的文化特色!

受17-18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文化的影響,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加坡店屋的外牆和窗戶設計以巴洛克風格為主。在裝飾上鍾愛運用曲線、弧面,以突出物體的動感和線型流動的變化,強調藝術形式,整體顯得浪漫、優雅!

經濟的騰飛帶動了文化的發展,店屋的設計風格又有了新的變化—洛可可風格,在設計中融入各種花卉,包括珊瑚、樹葉、海草等,顏色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等比較鮮艷的色彩,整體造型盡顯優雅、精緻和奢華!


20世紀20年代末期,店屋在巴洛克風格的基礎上注入了更多的東方文化元素,東西方融合,形成了獨特的中華巴洛克風格,同時也把店屋的建築文化帶到一個巔峰時期。


「江夏平心閣」是中華巴洛克風格的代表建築,裝飾元素大量採用了十二生肖、花、鳥、吉祥圖案和日常休閒生活場景壁畫,整體設計華貴富麗,正門兩邊的錫克教護衛壁畫,更是彰顯了屋主的富有和高貴的社會地位。


20世紀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期,環境動盪,經濟蕭條,新加坡的店屋建築也失去了往日的華麗花環,設計以簡單樸實為主。


1965年新加坡獨立以後,政府大規模興建政府組屋,以滿足國民的住房需要,而店屋的建設也逐漸走進了歷史,但曾經的輝煌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讓人無法忘懷!精美的建築設計、豐富的人文歷史、絢麗多彩的雕刻壁畫,更是吸引了攝影愛好者的目光,成為新加坡攝影的新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