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新加坡孩子個個自信?
在新加坡中小學裡,
不管學習好壞、高矮胖瘦,
個個活靈活現的,誰都覺得自己很特別!
換句話說,這些孩子都特別自信!
自信是從何而來呢?
來自小學階段……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所以教育部希望在這個階段為每個孩子打好堅實的基礎,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在課程的設置上,更是期望幫助所有孩子發掘潛能。可以說讓學生自信是新加坡小學教育的重要目標。

讓學生充滿自信也就是培養學生堅持不懈、認識自我、處事果斷,並會培養學生具備獨立思考能力與批判精神。與此同時,在教學實踐中也不忘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協作能力。
獨立思考的能力
新加坡有這樣的一門課名叫Social Studies,這個科目主要是談到歷史上的一些國際及新加坡的社會事件、有過的種族衝突,期許新加坡的孩子能吸取前人的教訓,了解追求一個種族和諧社會的必要性。
在作業部分,老師會要求學生對不同的觀點提出質疑,並給出自己合理的解釋。
培養團隊精神
在新加坡,從小的教育就是激髮型教育,而不是灌輸式教學。這一點完美體現在學生與學生組成的學習小組。比如,學校會要求幾個學生組成一個團體,共同探討一個問題,可以是國際熱點也可以是社會調查。
在實踐中學習,為了解決問題,每個人都要貢獻自己的力量,並在這過程中不斷提問、反思並堅持下去。

公民意識的培養
舉個例子,新加坡部分學校會組織學生參加游泳比賽。比賽的規則是所有學生都要參加,每一個學生游一圈後自己去拿一個橡膠圈,能者多勞,最後橡膠圈多的班級獲勝。
這其實就是一個誠信和團隊意識的訓練,每個孩子按自己游的圈數拿橡膠圈,老師完全不會監督。
教學方式
老師與家長共同努力才能成功塑造好孩子的品德與個性,新加坡有些小學每周會留出一部分時間作為班會時間,讓師生進行更好的互動,老師借這個機會和孩子溝通交流。
為了鼓勵學生走出課室,每一所學校都有豐富的課外活動。其中包括:體育活動、制服團體、視覺和表演藝術、學會和社團等。這些課外活動由學生自由選擇,但要求必須按時出席。
鼓勵式教育
新加坡的家長和老師多採用「鼓勵式教育」,孩子有一點點成就就要提出表揚,給予肯定。
也許他學數學不開竅,但是他人緣好,有領導才能;也許他作文不行,但是他畫畫好,有藝術細胞。
老師和家長會幫助孩子找到他的長處,並創造機會讓他的長項得以發揮,從而確立他的自信。
中國教育是應試教育,只要結果,不問過程,採用「以老師為中心」的單向權威教學法,成績是唯一的目標。

而新加坡教育則有很濃重的人文關懷,強調「以人為本」,教學方式是「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啟發教學法,而且無論是普通公校還是精英私校,都很強調健康人格的發展和培養。
——哪種孩子適合新加坡?——
從性格上來說,敢於挑戰權威、有主見、有創造力、思想獨立、個性較強的孩子更適應國外教育。這類孩子如果在國內很容易被壓抑,被磨平稜角,而新加坡教育更崇尚個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