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新加坡本地中學在2024年取消分流,全面推行科目編班後,學生分配中學及科目水平時,依舊以小學離校考試成績為參照。
到時,中學收生的考量已不再採用與同屆考生成績相較後計算的總積分(T-score),而是根據小六會考成績的積分段(scoring band)來錄取學生。

教育部三年前宣布從2021年起,小六會考改用「分八級」的積分等級(Achievement Level,簡稱AL),來評估學生在各個科目的學習表現。屆時,考生每科考獲的積分等級介於AL1至AL8,AL1是表現最優秀的等級。因此,考四科的學生在小六會考的總成績將介於4至32分。
小六會考總成績4分至20分的學生,歸入第三積分段,一般可修讀G3科目(相當於快捷源流科目)。總成績23分至24分者,屬於第二積分段,一般修讀G2科目(相當於普通學術源流科目)。
26分至30分屬於第一積分段,一般修讀G1科目(相當於普通工藝源流科目)。21分至22分者可修讀G2或G3科目,而25分者可修讀G1或G2科目。

新加坡教育部指出,小六會考總成績依然可作為一種初步評估,以了解學生在中一初步階段最適合哪一種學習進度,然而,學生接下來的選科不受限於積分段所分配的科目。
譬如說,會考成績取得23分的學生儘管選修較多G2科目,但如果會考中英文表現優秀,可從中一開始修讀程度較高的G3英文。這也是目前中學科目編班計劃所提供的靈活選科安排。
科目編班計劃從2014年起在12所中學試行,取得良好成效,去年擴大到所有提供普通源流的中學,但學生目前可選的科目只限於英文、母語、數學和科學。

25所試點學校明年起讓普通源流學生從中二起根據強項修讀較高程度的人文科目,包括地理、歷史和文學。學生也可根據興趣選修較低程度的科目。所有中學2024年全面推行科目編班。
(信息來源:新加坡MO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