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與技術領域之間相互合作,共同探索將現代科技與藝術和文化相結合的可能性,新加坡國家博物館舉辦首屆「藝術與科學實驗室」特展。
名為Arts X Tech Lab的展覽由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與技術合作夥伴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國大聯合研究中心(Keio-NUS CUTE Centre)共同設計,旨在為藝術領域的創新及其與科技的跨領域相互合作提供一個平台,讓公眾感受獨特的藝術體驗。
10組涵蓋音樂、舞蹈、文學藝術、人工智慧和沉浸式體驗等領域的創新項目,從135個參賽項目中脫穎而出,展出四天。
新加坡藝理會副理事長馮素玲表示,越來越多藝術家將科技運用在藝術實踐中。「這個實驗室是一個倡議,鼓勵大家嘗試科技與藝術相結合的可能性。我們希望這項實驗能在藝術和技術領域激發更多靈感。」
數碼的協調空間(A Space for Digital Attunement)是一項通過生物反饋循環(biofeedback loops)將腦電波視覺化的表演體驗,可呈現大腦處於輸出、放空和思考狀態時的三種圖像。
設計者黃雯蕾說:「很多時候人們通過語言、表情和肢體溝通,我們想利用開源科技將腦電波變成一種可視化的溝通工具。」
另一名設計者彭明麗表示,希望下來能利用這一形式進行多人的沉浸式劇場表演,演員和觀眾可通過腦電波傳導出的影像與燈光變化做出即時反應,再不斷生成新一輪的感官體驗。
也有設計者嘗試利用科技來解決傳統藝術的發展困境。京劇表演藝術家秦占寶和團隊認為,傳統戲曲的表演場地已發生轉變,打擊樂產生的高頻噪音,並不適用於現代化劇場。
秦占寶說:「我們最初嘗試對樂器主體進行降噪音處理,改造後的京胡最多可以減少八分貝噪音,但會造成聲音失真。」
因此他們將表演舞台與樂師房分離,通過直播影像進行遠程伴奏,聲量可因此從樂師房內的116.1分貝降至舞台的98.7分貝。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館長曾美君說:「我們不斷與藝術和技術夥伴合作,展示新加坡的歷史與文化遺產。通過這次實驗室倡議,我們將繼續探索數碼創新與文化藝術相結合的可能性,為公眾帶來有趣且有意義的互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