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泰晤士高等教育》周刊會陸續公布2022年的大學學科排名。作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最多元的大學學科排名,其擁有相當高的權威性和參考價值。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最新的工科學科排名以及國大工學院介紹,大家快來看看吧!
泰晤士工科學科排名
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工學學科排名包含一系列細化學科領域。本排名所包含的學科領域有:
通用工程
電氣與電子工程
機械與航空航天工程
土木工程
化學工程
學科排名採用了2022年世界大學排名中使用的13項績效指標,並結合了5個類別的分數。但是,總排名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已經過仔細的重新校準,並微調權重,以適應不同學科領域。工學的排名權重為:
教學(學習環境):30%
研究(數量、收入和聲譽):30%
引用(研究影響力):27.5%
國際視野(教員、學生和研究):7.5%
行業收入(知識轉移):5%
進入泰晤士工科排名的大學必須在過去五年發表500篇論文,且至少有4%(或40名)的教職員工在計算機科學領域工作。根據以上要求,共有1188所大學榜上有名。
排名概況與分析
在今年的排名中,哈佛大學第二年排名榜首。史丹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排名也略有提升,位列世界第二和第三。麻省理工學院位列世界第四,至此,工學排名前4位高校全部來自美國。

工科學科排名,來源:THE
英國排名靠前的高校整體也有進步:劍橋大學和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各提升一位;排名前100位的倫敦大學學院、曼徹斯特大學和謝菲爾德大學名次上升;排名第84位的利茲大學進入前100位。整體來看,前十名除了第九的蘇黎聯邦理工學院和第十的國大,其他大學均位於英、美兩國。
亞洲方面,新加坡國立大學上升兩位,排名第10位,這也是國大自2019年以來首次進入前10。北京大學跌出前10位,位列第12位。南洋理工大學、清華大學緊隨其後,位列世界第15、第17,亞洲第3、第4。香港科技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韓國科學技術院、東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位列亞洲第五至第十。
從具體分數來看,國大和南大在國際視野方面表現出色,但相比排名接近的大學,兩校在引用和研究方面表現略差。南大的教學分數也與其他高校有著不小的差距。

具體分數分析,黃色代表低於相鄰大學,
紅色代表高於相鄰大學,藍色代表分數接近
國大工程學院
國大工程學院(NUS Faculty of Engineering)是國大最大的學院之一,其教育和科研廣受國際認可。8月27日,國大宣布,為了進一步提升工程與設計學科的教學和研究,將把工程以及設計與環境學學院合二為一,成立設計與工程學院。新學院預計於11月正式成立,兩院學生到時都會歸入這個新學院。

來源:NUS
目前,國大工程學院下設有8個部門,提供10個本科相關項目和多種多樣的研究生學習計劃。
生物醫學工程
國大生物醫學工程系成立於2002年,其優秀的學術人員在工程學,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擁有不同的背景,通過將工程學與生物醫學科學相結合來提供高質量的生物醫學工程教育,課程中非常重視工程設計。

來源:NUS
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
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在世界化學工程系中排名前十。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化學工程系之一和新加坡最古老的化學工程系,在化學和生物分子工程的經典領域和新興領域都擁有強大的實力。該部門有5000多名校友,其中一些在行業和政府中擔任高層職位。

來源:NUS
土木及環境工程
土木工程學系(CE)和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系(ESE)於2010年11月合併,成立了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CEE)。根據2021年QS世界大學專業排名,國大土木工程位列世界第二。


來源:NUS
電子與計算機工程
ECE是國大工程學院最大的系,擁有百餘多名終身制學科工作人員,以及近2000名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教學非常注重科學和工程基礎知識,並具有高度的靈活性。


來源:NUS
工業系統工程與管理
工業和系統工程系(ISE)於1972年在國大成立,是新加坡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ISE計劃,在與工程技術管理部(ETM)合併後,更名為工業系統工程和管理部(ISEM)。其旨在增強現代工業工程師的能力通過基於算法,計算和數學建模的科學知識,以幫助在複雜和不確定的環境中進行決策。

來源:NUS
材料科學與工程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旨在擴展核心專業知識以保持動態關聯性,探索基於材料的先進解決方案,以解決長期的全球可持續性問題。

來源:NUS
機械工程
國大的機械工程系(ME)是全球排名最高的ME系之一。本專業全面涵蓋了與工業相關的製造、材料、控制、應用力學、流體力學和熱科學等領域,教導學生應用相關技能來解決機器人技術、醫療保健、能源、精密工程和運輸等方面的問題。

來源:NUS
工程科學項目
工程科學計劃(ESP)於2006年4月啟動,是國大工程與科學學院的一項旗艦教育計劃。該計劃旨在將強大的科學基礎與前沿的工程應用相結合,從而使ESP畢業生能夠有效地為解決當今時代的許多複雜的多學科挑戰做出貢獻,例如通信,運輸,能源生產,健康,安全和環境污染。

來源:N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