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於北京。
而20年前的1998年9月9日,面對網上一片反對毛澤東的聲音和社會整體的非毛氛圍下,剛從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後出站不久的董玉振用一周時間完成了一篇八個章節的網文《為毛澤東辯護——兼談鄧小平的歷史責任和本來面目》。
該文或其中被網友單章成篇的如《鄧小平的歷史責任和本來面目》《反思毛澤東時代的經濟成就》《建國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艱難歷程》等,至今廣為流傳。
這是第一次全方位多視角對毛澤東時代進行辯護。由此,「新加坡學者董玉振」成為一個網紅名字。不少網友發電郵給董玉振:

張宏良在轉載《鄧小平的歷史責任和本來面目》一文時加評道:「這是30年來難得一見的好文章。僅摘錄其中幾段話,就可以看出這位海外華人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見識。」
原中顧委副秘書長郝盛琦贊董玉振「這是需要社科院多個專業組成的團隊才可以完成的工作,讓你一個年輕人完成了」。

(2016 年12 月,作者登門看望郝盛琦)
2002年,在海外不少華人和留學生的鼓勵下,在集成電路公司工作的董玉振將該文擴充成專著《巨人的背影——為毛澤東辯護及當代中國問題省思》。但這樣一本書卻沒有出版社願意出版,在萬般無奈之下,董玉振復辦南洋出版社,下海來出版自己的書,雖然這是一條註定賠錢的道路。

該書2003年上市後在新馬一帶引起關注。新加坡主要中文電視頻道——新傳媒第8波道在毛澤東誕辰當天,安排董玉振在「名人不怕書」節目做專訪,第二天,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和讀書發展協會安排了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的董玉振專場講座。
馬來西亞各大媒體也給予廣泛的報道,華文大報《南洋商報》對董玉振在位於吉隆坡總部的報社發表演講後進行了採訪,並在「名人專訪」欄目給予全版報道。
尤其難得的是,中共中央原中顧委副秘書長郝盛琦讀該書後,在北京接見了董玉振,給予很高讚譽,並將此書交胡錦濤和溫家寶,建議中央一字不刪出版內部發行版。
雖然沒有成功,董玉振的書和前述文章在中共中央高層廣泛傳閱。尤其董玉振在「人本經濟的偉大成就」一章中,就毛澤東時代發動群眾義務勞動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偉大成就的研究方法,在學術著述和政界領袖講話中被廣泛採用。
第一版斷貨已經多年,該書的影響力並沒有讓董玉振及時加印,因為第一版中有個關鍵的歷史片段因資料缺乏而跳過,就是1959年開始的三年經濟困難導致的大饑荒。
基於學者的使命感,董玉振深感有義務將這段歷史中毛澤東的角色研究清楚,不論是褒和貶,這段和平時期涉及大量同胞死亡的慘劇是絕對不能跳過的,必須對歷史有個交代。
董玉振一方面在戰略諮詢和城市規劃領域從事一份全職工作來養家和支持出版事業,一方面利用業餘時間進行多年的資料收集。在經過從去年就開始進行的幾個月的全職研究和整理,終於在毛澤東誕辰125周年來臨前將該書第二版出版。
第二版增加了兩個單章,即三年經濟困難導致的大饑荒的責任分析,以及關於廬山會議的真相。並對文革爆發前的毛劉之爭、彭德懷賀龍命運的必然性也做了分析。一些已經被普遍認可的歷史觀在董玉振的著作里被推翻。
作為理工科博士,他的數據資料整理能力和邏輯推理,使得該書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資料堆積。結合作者的文筆,使得該書具有極強的可讀性和說服力。
該書第二版新加內容都做了註明,可以看出,15年前作者所作的一些判斷和對當代中國發展的建議,在15年後的今天正在變成現實,或正在得到殘酷的證明。
新加坡雖然是個東南亞島國,但地處東西文化交匯點,在這裡可以保持距離更客觀看待毛澤東時代中國社會的得失和改開四十年來社會的變遷。
作者和在理工和人文領域的廣博學識,以及他在農村、城市、學術界、多個產業領域經驗(工業、城市規劃和產業研究)和海外的生活工作經歷,為看清複雜多面的新中國歷史提供了稀缺的優越條件。
第二版出版時,原書扉頁用有郝盛琦點評的扉頁代替,東生(胡喬木的秘書)題寫了書名。全書有一百多幅毛澤東時期的宣傳畫和照片,為年輕讀者提供多一些對那個時代的認識。
(文:南洋智庫。感謝作者投稿,本文不代表新加坡眼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