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位於美麗的彩雲之南中部,屬於亞熱帶氣候,盛產多種水果。但是,榴槤,這種典型的熱帶水果,在我的家鄉是沒有種植的,在縣城的農貿市場及超市也鮮見售賣。
所以,我兒時沒有見過榴槤,未曾嘗過榴槤,也不知曉有榴槤這種水果的存在。
及至入學,通過課本知識介紹,才開始對榴槤有所耳聞──熱帶水果,水果之王。隨著閱歷與年齡的增長,對榴槤的認識也或多或少在增加──身披刺蝟皮,臭味遠揚,多食易上火,幾人捂鼻,幾人爭食。

離開家鄉到紅河上學、工作,紅河在地理位置上較我的家鄉來說更靠南、緯度更低,天氣也更熱。當地種植有一種水果,大概是生長在低熱的河谷地區,當地人稱它為大樹菠蘿,後來知道它的學名叫菠蘿蜜,有的人說它的樣子有點像榴槤。
一次有人送我一個菠蘿蜜,也是我第一次吃。準備吃之前也是滿懷期待,心存絲絲驚喜和好奇,因為印象中覺得菠蘿蜜和榴槤有點相似,所以也認為他們的味道也差不多。之前已經久仰榴槤的大名,一直想見識一下它的廬山真面目,看看它到底是怎麼個臭法,是一股什麼樣的臭味,只是一直沒有機會嘗。現在,機會終於來了,雖然吃不到榴槤,但終究可以嘗嘗和它相似的菠蘿蜜,也不錯了,也算是間接嘗到榴槤了吧,對榴槤的味道,主要是臭味,也就大概知道一二了。不過,菠蘿蜜真的沒有臭味,反而吃起來有股甜脆的味道。那到底榴槤是什麼樣的臭味,這更加重了我的好奇心,以後真要嘗嘗。
在大多數人的腦海中,對榴槤的印象應該和我一樣──味道臭。
輾轉反側,因著愛,後來我有機會來到一個赤道附近的國家工作,是地地道道的熱帶國家,花園城市。在這裡榴槤是很常見的水果,很容易買到。乘坐地鐵或巴士,也都會看到車裡標記的禁止帶榴槤上車的警示,違者罰款還很重。

這裡一座知名歌劇院──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榴槤殼),外觀就是採用榴槤造型,看上去就像一個巨型榴槤。我的理解是,榴槤已經融入到這個國家的生活,文化中了。
從買水果的地方經過,有看到還完整未切開,渾身帶刺堆放在一起的榴槤,或是已經切開放在一次性泡沫塑料餐盒裡,標明價格等待售賣的榴槤。
因為心裡還藏著對榴槤臭味的好奇,好多次都想買一點嘗嘗,但都沒有買。可能當時欲買又止的思緒很複雜,或許是怕它的味道太奇葩,真的吃不習慣,扔到垃圾桶里又可惜浪費;或許是擔心在吃的時候,它的味道熏到別人;或許應該約個人一起,畢竟是嘗新呀;或許也考慮到它的價格因素,因為我對吃的要求不是很高,一般不會去湊熱鬧。
心裡一直有個疑問,都說榴槤臭,到底是什麼樣的臭味,臭如糞便 ?死屍?腐肉?爛水果、爛白菜、垃圾堆、臭豆腐、香港腳......
郁達夫對榴槤這樣評價:榴槤,有如臭乳酪與洋蔥混合的臭氣,又類似松節油的香味,真是又香又臭又好吃。
前幾個月,據說榴槤價格被炒得很高,達到40多新幣一斤。但在十月份看到公眾號上的消息:恰逢馬來西亞榴槤大量成熟上市,榴槤價格已經大幅下降,是吃榴槤的好時機。看到這些消息報道,我也萌生了趁此機會嘗嘗榴槤的念頭。
在一天下班回宿舍的路上,經過水果攤,見有榴槤買,索性買了一盒,想帶回宿舍吃,又怕有的室友不喜歡那個味道,而引來是非口舌。所以便決定帶著榴槤到路邊的一個凳子上享用。
激動的時刻到了,榴槤味道三部曲開始。一部曲──刺激,拿了一顆榴槤放進口中,首先感覺到的是一股大蒜的味道,有大蒜特有的味道,還有大蒜的辣味,此時味道不太好,有點接受不了;二部曲──峰迴路轉美味來,隨著榴槤進一步向口中挪移,與牙齒接觸,咀嚼。與舌頭相遇,與唾液混合,味道由辣變香甜,如奶油的香甜味,夾雜著似肥豬肉的香膩味,此時,味道很不錯了;三部曲──退潮,突然想起郁達夫說的榴槤又臭又好吃,心想,接下來應該出現第三種味道了,極其美妙的味道要出來了。但是沒有,沒有在第二步的基礎上升華,隨著咀嚼,又稍微出現了辣味,第二步的香甜味開始減損了。至此,榴槤味道三部曲結束。總的來說,我對榴槤談不上喜歡,也不討厭。

親自嘗完榴槤之後,我才知道,榴槤的味道根本就不臭,何臭之有,它只不過是一種混合的味道,混合了大蒜味、辣味、甜味、香味,有點重口味而已,只不過它的味道不像香蕉、蘋果、梨、橘子、檸檬等那樣相對單一和清淡罷了。
那為什麼說榴槤是臭的?這不是冤枉榴槤了嗎。因為我在這邊生活工作了一段時間,對當地的文化也有了一點了解,依我之見,此臭非彼臭也。
在中國大陸,臭,一般指諸如糞便、死屍、腐敗腐爛之物發出的極其難聞的味道,對一些難聞的味道或特別的味道,我們不會說那是臭味,但是在東南亞一帶的華人,對那些不好聞的味道,他們可能就會說是臭味。據我推測,因榴槤的味道是很重口味的,所以他們就會說榴槤是臭的,在加上一些不習慣榴槤味的人,榴槤在他們心裡就更是臭名昭著了。東南亞盛產榴槤,榴槤在它的盛產地被被認為味道是臭的,外地人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這種說法,也認為榴槤是臭的,但其實,此臭非彼臭,其中存在文化上的差異。
榴槤為什麼是臭的,因為你沒有親自嘗過;你為什麼會對人有偏見,可能因為你是從別人口中去了解那個人,而不是通過自己親身接觸了解。
(文:劉振華)
(圖片均來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