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流制度雖將成為過去式,但在落實期間成功讓中學升學率從約一半提高到現在幾乎每名中學生都能升學的水平,減低輟學率並讓學生有接受中學後教育、日後步入社會找到工作的機遇。
副總理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星期二出席新加坡兒童會的一場晚宴時指出,政府在制度層面不斷完善,儘可能讓每個人有取得成功的最佳機遇。
張志賢談到教育部本月初宣布2024年以科目編班全面取代分流制時,對這項舉措表示支持。不過他同時強調,他並不是基於社會大眾所高呼的「分流不好」「宰了一頭聖牛」等理由而支持這項宣布。

張志賢說,分流制大大提高了中學升學率。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一半的學生沒有完成中學教育,最高學歷只停留在小學六年級。因此,前副總理吳慶瑞博士在1979年接管教育部時,決定引進分流制度。
實行分流制後,完成中學教育的學生比例大幅提升至75%到80%之間。張志賢說,這些學生不只能完成中學教育,也有了繼續深造的機會,「是一次很大的飛躍」。
不過,餘下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學生,不是繼續念小學七年級、八年級,就是到工業與職業訓練局(Vocational and Industrial Training Board)學習簡單技能,或是輟學。
有鑒於此,政府過後又在原有的快捷和普通源流之上,再開設普通(工藝)源流,及設立工藝教育學院。
張志賢1997年至2003年掌管教育部期間,就見證了首幾批普通(工藝)源流學生畢業,並繼續到工藝教育學院深造。
他說:「這麼一來,我們把餘下20%沒上中學的學生也帶入中學教育制度。非但如此,他們還獲得了到工藝教育學院接受中學後教育的機會。這是分流制的妙處,因為我不認為世界上還有其他國家有這麼高的畢業率、這麼低的中學輟學率,以及有這麼高比例的學生有機會接受中學後教育。」
新加坡兒童會兩計劃 去年籌集528萬元
新加坡兒童會星期二舉辦「1000個企業幫助有需要兒童」計劃及「1000個慈善家」計劃晚宴,答謝1757個企業與個人捐贈者對弱勢孩童的付出。
這兩項計劃去年共為新加坡兒童會籌到528萬元,這比前年多了5.6%。
張志賢致辭時表揚新加坡兒童會等志願福利團體扶助弱勢群體。他指出,新加坡兒童會扶持弱勢家庭孩童,避免他們受到不良影響,幫助他們取得更好的表現。
「是這些幫助,讓新加坡成為更強盛的國家。因為每個人知道他們能獲得機遇,知道自己受到照顧……這讓我們加強社會結構,確保我們不分種族、宗教,不分社會階層,一同成長,也讓每個人有取得最佳表現、共享社會進步成果的平等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