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陳振聲出席童軍總會所舉辦的對話會時說,要改善心理健康不能一刀切採納單一措施,而須提供資源方便實施個性化的策略。
所有學校實施一周四天制,能減輕學生壓力?教育部長陳振聲認為並非不可能,但這麼做治標不治本,歸根結底在於人們如何定義和追求「成功」。
陳振聲星期六(11月12日)參加新加坡童軍總會所舉辦的對話會,回復學生提問時作出以上回應。

他說,要改善心理健康不能一刀切採納單一措施,而須提供資源方便實施個性化的策略。
「比如說,目前每所學校都可以根據學生需求和個別情況來自行安排上課時間,或實施居家學習。考慮到每一所學校都需要空間來發展,教育部不會過於干涉。」
針對學生壓力的根本,陳振聲認為,一味追求傳統刻板的學業成績,大大限制了青年人發揮多元化潛力的空間。
他也指出,青年人受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影響,難免產生攀比和自卑心理。
陳振聲強調,每個人的承壓能力不同,並隨著時間和經歷而改變。他認為,改善心理健康的努力不應該只專注於減少壓力,而是讓人們學習如何積極面對和化解壓力,久而久之提升自己的壓力承受範圍,培養堅韌的精神。他鼓勵青年重視自我提升,每一天爭取「比昨天的自己更好一點」。
近50名童軍和其他制服團體領袖在對話會上,也積極分享自己有關心理健康的經驗和見解。他們有的覺得人們缺乏識別情緒和病症的知識,有的提倡加強與朋友和父母的溝通,也建議撥出更多資源為人們提供相關培訓,並打造對心理健康課題更開放和包容的社會。
與心理衛生學院合作 童軍總會將辦心理健康課
為加強人們的心理健康認知,童軍總會和心理衛生學院簽署諒解備忘錄,接下來將為童軍領袖和青年推出心理健康課程,以及更廣泛地進行宣導活動等。
心理衛生學院院長馮舜聖教授把維護心理健康比喻為游泳。他說,人生如一條河,在上游較緩和的水流中學習游泳,日後到急流的下游也能夠應對。「我們除了在下游幫助面對困難的人,也會加大力度在上游加強人們應對心理健康的能力。」
童軍總會首席總監張國輝就說,心理健康課程和活動的宗旨在於提供青年和成年童軍領袖相關知識,幫助他們為各自帶領的童軍團體制定合適的心理健康應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