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以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而著稱。 新加坡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同時憑藉著地理優勢,成為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

新加坡雖然地方小,學校不多,但其教育質量也是全球領先的;同時新加坡當地眾多跨國公司為畢業生提供了眾多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因此,吸引了很多優秀的中國學子留學新加坡。
而在就業方面,我們都了解,新加坡目前有三種工作準證, WP,SP和EP,而政府為了吸引外國科技專家人才進入新加坡的科技行業,推動本地科技生態系統的發展,其經濟發展局(EDB)宣布,已經於2021年1月啟動「科技准證」(Tech.Pass)。


什麼是科技准證?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於2020年11月12日公布了「科技准證」(Tech.Pass) 計劃,旨在吸引海外經驗豐富的科技領域創辦人、領導者與技術專才來新加坡發展,以促進新加坡科技生態系統(tech ecosystem)的發展。同時,也希望通過推行科技准證使新加坡在全球電子商務、人工智慧和網絡安全等高技能科技領域中領先。科技准證申請者將享有參與創立並運營一個生意、作為投資人、員工、顧問、在單一或多個新加坡公司擔任董事、輔導初創企業或者在新加坡大學任教活動的靈活性。

科技准證申請條件
申請人不必必須受僱於新加坡企業,其可以是新加坡企業的雇員,也可以直接在新加坡進行創業、做投資人、擔任董事等。申請人只要滿足以下三項條件中的兩項就可以申請科技准證。當前持有工作準證(Employment Pass)、個人化就業准證(Personalized Employment Pass)等准證的人員,若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亦可以申請更換其准證為科技准證。
申請人需要滿足以下任何兩項條件才能有資格申請科技准證:
1. 過去一年的固定月薪至少新幣2萬元。
2. 曾在市值至少5億美元或擁有至少3000萬美元融資的科技企業擔任領導職位至少累計5年。
3. 曾主導科技產品的研發工作的累計經驗至少5年,該科技產品的活躍用戶至少10萬或者收入至少1億美元 。
*主申請人可以同時給家屬和小於21周歲未婚子女申請DP家屬准證和父母申請LTVP長期探親准證,2年後可一同申請綠卡。

只要滿足三個條件中的兩個,即可無需受僱於任何新加坡公司,直接創業、投資、擔任公司董事。
在獲得該「科技准證」後,持有人將可以靈活地參與創辦企業或經營企業的活動,也可成為本地公司的投資者,雇員,顧問或董事。他們還可以成為本地創業公司的導師,或受邀去往本地大學授課。

科技准證申請時長
科技准證從今年1月份開始開放申請,一共500個申請名額,先到先得。科技准證的有效期為兩年,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可續簽,續簽的科技准證的有效期也是兩年。首次申請科技准證大概需要8周左右的時間,新加坡經濟發展局會綜合所有材料以及申請人對新加坡科技態系統發展的益處進行評定。如果新加坡經濟發展局認為需要相關申請人提供更多信息的話,則實際花費的時間可能更長。一旦獲得批准,申請人將會收到電子版的in-principal approval (IPA)信。
科技准證續籤條件
該准證的有效期為兩年。如果滿足續簽標準,則可以續簽一次,續簽後的有效期同樣為兩年。
在科技准證首2年到期以後,准證持有人如果想續簽繼續留在新加坡需要做到 :
1.新加坡個人報稅單顯示至少年收入新幣24萬元(包含工資和生意收入);或者
2.其新加坡的公司的本地花費至少新幣10萬元,僱傭至少一個本地的專業人士或者3個普通員工.
而且達到以下成績中的至少兩項,其中至少一項來自(A)類:
A類
在新加坡創立了一個公司,提供科技或科技賦能的產品或者服務
在新加坡的科技公司擔任要職(比如執行長、首席科技官、亞太地區董事總經理)
在一個或多個新加坡的科技公司擔任要職
被一個新加坡的公司僱傭,任職技術類領導職務帶領一個團隊,或者在一個科技領域擔任資深研究員帶領一個團隊。
被一個或者多個新加坡公司僱傭,任職一個技術崗位,帶領一個團隊
B類
在一個新加坡公司(不一定是科技公司)擔任董事
在新加坡初創企業做導師或者顧問
在新加坡高等院校做教授/兼職教授、講師/兼職講師。
提供7和8項中沒有涵蓋到的培訓(例如:研討會,企業培訓課程)
投資在一個或多個新加坡科技公司

新加坡渴望科技人才


貿易和工業部長陳振聲曾說過:企業對擁有科技及計算機等專業技能的人才需求激增,新加坡需要爭取這些人才避免其流向其他國家。如果新加坡擁有這樣的科技人才專家,不僅將使他們能夠將這些人所掌控的資本,網絡和專業技術帶入新加坡的技術生態系統,而且還將為新加坡創造更多的發展機遇。Tech.Pass科技准證將增加新加坡現有科技人才的數量,並產生飛輪效應,以進一步鞏固我們作為亞太地區乃至世界領先科技中心的地位。
如此可知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視本國的科技創新行業發展,積極地政策支持和招商引資使得科技行業有望成為新加坡增長的主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