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留學生的年齡逐漸向低齡化發展,其中不乏去新加坡讀幼兒園的孩子。幼兒時期是培養一個人創造力和個性發展的重要時期,新加坡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強調塑造孩子的社會意識,可以說方方面面都值得我們學習。
下面把中國幼兒園與新加坡幼兒園做了一下對比,具體情況如下:

中國幼兒園
基礎性、啟蒙性
從教育體質的角度看,幼兒園教育是學制的最初環節,是整個學制的基礎。幼兒園課程作為學前教育的載體,直接影響幼兒現時的發展,為幼兒今後甚至一生的發展尊定基礎。
從人的發展角度看,幼兒正處於人生髮展的起始階段,是從懵懂邁開腳步走向社會的開始,因此幼兒課程不尋求傳授知識的高深、系統,而只需讓幼兒體驗關於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最淺顯的知識和觀念,幫助幼兒認識她們周圍的世界,開始幼兒的智慧與心靈,萌發他們優良個性和品質。

全面性、生活性
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教育目標的手段,是實現幼兒全面發展的中介,因此,幼兒園課程應以實現幼兒在身體、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和諧發展為目標,要具有全面性。
幼兒在現實生活中,通過與大量的人、事物相互作用,從而獲的知識、習得態度;體驗情感,形成個性。因此,幼兒園課程必然帶有濃厚的生活特性。課程內容要來自與幼兒生活,課程實施要貫穿與幼兒生活。
新加坡幼兒園
新加坡幼兒園的常識教育採用全國統一的教材,三個年齡班都配有教師用書和幼兒學習用書。它們的主要特點是:
1、內容廣泛,包括自然和社會多方面的內容,且從幼兒自身及身邊事物出發,再擴展到周圍環境,具有較強的可接受性。
2、注重幼兒智力和能力的發展,教學形式靈活多樣,並與其他學科互相聯繫、互相滲透,讓幼兒獲得完整的、綜合的知識。
3、具有較強的地方性,比如新加坡種族較多,各種族的風俗、節日、食物等各不相同;新加坡地處熱帶,常年高溫多雨,沒有四季之分,植物品種繁多等等。這些內容在教材中都有反映。
新加坡幼兒園從1月份開始到12月底為一學年,每學年分四個學期,以單元教學為主要形式開展教學。

兩者的區別何在?
在中國,孩子進入幼兒園是學習知識的,甚至將與幼兒身心發展不相匹配的小學課程提前至幼兒園學習。而在新加坡幼兒園的孩子是來玩的,是真正意義的「寓教於樂」教學理念。以玩為媒介,通過模仿老師所做的示範,使孩子在玩的過程中逐漸獲得知識和技能,並激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新加坡社區幼兒園因其面積較小,為滿足實際使用要求,採用「角落式」分布,即老師精心將每個教室劃分為錯落有致的各種活動角落,如益智角、操縱角、手工藝術角、建設角等。
藝術角的活動主要以動手繪畫為主,根據一個主題,孩子自由發揮想像力,繪製出自己心中的圖畫。同時每個角落的用途和使用均根據孩子年齡進行設計。
如剛入園的幼兒,在所適合的角落裡人數不能超過5人,由此便於老師的照顧和引導。另外在各個角落裡,老師為孩子們準備各種各樣的生活情境,按照日程表進行相關活動。
由此看出,小朋友在幼兒園學習的並不是系統性的知識,而是老師根據實際需要有選擇性的利用教材,選擇適當的學習素材。另外幼兒園桌面玩具較多,可見新加坡的幼兒教育更注重的是豐富多彩的幼兒興趣的培養和情感體驗等非智力因素開發而非系統性的知識學習。

新加坡政府規定了幼兒園每個學期必須有一定量的戶外活動,並且還有孩子的反饋報告,成績評估。大量的室外活動使小朋友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習知識,有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雖然社區幼兒園面積較小,但在社區附近為小朋友提供可進行種植的菜園或地方,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可在裡面種植蔬菜、花卉等。
同時幼兒園經常為小朋友提供實地考察等學習機會,如去Fragile Forest學習為什麼有些動物有翅膀而有些卻沒有。參觀後,小朋友們將會被引導學習蝴蝶的更複雜的知識。對於較大的小朋友老師通過班級討論鼓勵他們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之後通過繪畫和文字記錄此次經歷。
這樣非直接的教授方式使小朋友學習如何拼寫和使用恰當的詞和語法結構。所有這些活動都是得益於班級老師,她的角色是鼓勵孩子們通過分享彼此配合,說出自己的發現和發表自己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