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官宣」體,是的,小編就是在蹭熱度。

趙麗穎和馮紹峰公布婚訊之後,我們經歷了微博癱瘓、朋友圈失戀、仿佛全世界都在吃瓜的喜慶熱鬧的一天。

除了讚嘆趙麗穎的國民度之高,我更深的感觸是:
愛情果然是個全民話題。
迷人的金錢、權力是稀缺資源,擁有者終究是少數。相比之下,同樣迷人的「愛情」更加大眾化:每個人都有愛和被愛的權利,每個人都曾經、正在、或即將經歷愛情,正是因為強大的共鳴,才讓趙麗穎官宣婚訊產生了強大的影響力。
愛情這個永恆的主題,也常常讓電影創造奇蹟。
將在2018年11月30日登陸內地各大院線的《摘金奇緣》,目前全球票房已超2.3億,並且連續三周以大幅優勢力壓《巨齒鯊》《碟中諜6》蟬聯北美票房榜冠軍。

口碑也同樣亮眼,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4%,而號稱最嚴苛的影評網站MTC上的分數也有74。

這讓人很好奇,《摘金奇緣》到底有什麼迷人之處。

從故事設定來看,超級富豪男主角和草根出身女主角的搭配看起像是「新加坡王思聰版《流星花園》」,不算新奇。

演員陣容也相當冒險:好萊塢25年來唯一一部全亞裔主演陣容。而上一部還要追溯到93年的《喜福會》。

這告訴我們兩件事:第一,故事不重要,講故事的方式才重要。

從近幾年的大熱影片來看,好看的電影,故事設定其實都不複雜。
《前任攻略3》是講戀人分手,《超時空同居》是時空錯亂下的戀愛,《摔跤吧,爸爸》是勵志逆襲,《天才槍手》是講作弊……
簡單但動人,是因為他們營造出的代入感讓我們能真情實感的感受到主角的甜蜜、心碎、憤慨、熱血……最後留下一個問號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情感、價值觀以及生活狀態。
《摘金奇緣》里,當然展示的也不僅僅是灰姑娘的愛情故事。
比較直觀的是,可以看到超級有錢人的生活。
美籍新加坡裔小說家關凱文根據童年的記憶軌跡,把亞洲富豪們的生活淋漓盡致的描繪出來:
家常菜是龍蝦鮑魚,穿的是私人訂製的手工成衣,可以為買一對幾百年前皇室帶的耳環專門飛到上海,也可以花重金買下一個古董級別的鑼,只為在派對上敲一敲而已。

還可以一覽讓全球富豪青睞的新加坡城市風情:
金沙酒店,濱海灣公園,魚尾獅公園,聖淘沙,摩天輪,食閣大排檔……

當然,相比這些強衝擊力的直接觀感,影片表達的內核更值得探討。
男女主角之間首先需要直面的問題就是,不同階級的愛情,能否行得通。

關於貧富差距下的愛情,影視作品中的描述不在少數,有《金粉世家》里的金燕西和冷清秋的傷感結局,有《杉杉來了》里薛杉杉和大boss的愛情童話,也有《那年花開月正圓》里的歷史人物傳奇。
故事各有精彩,但這個話題卻沒有標準答案,從《摘金奇緣》的片名就能看出,在這個「摘金」故事裡,將再一次深入探討跨階級愛情里的甜蜜與憂傷。

電影里還有傳統女性和新女性的價值觀碰撞,來自楊紫瓊飾演的男主媽媽和女主。
楊紫瓊半生都為家庭無私奉獻,她理想中的兒媳也需如此,而女主作為靠自己努力在社會上掙到一席之地的職業女性,顯然無法服從這樣的人生。

知乎里一個關於「如何看待高學歷女生成為全職家庭主婦」問題下的827個回答就足以證明這個話題在當下的熱度。全心為家庭付出能不能得到尊重,是不是對教育資源的浪費,會不會對女性的社會地位產生影響…這些潛在的危險都讓抉擇中的女性輾轉反側。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的第二件事,是一個大國崛起的「勵志」故事。
電影的主演包括亨利-戈爾丁、吳恬敏、楊紫瓊、嘉瑪-陳、盧燕、尼科-桑托斯、鄭肯,全部為亞裔演員。

《摘金奇緣》的觀影人群統計是40%亞裔、36%白人、10%西班牙裔、8%黑人。
終於,在好萊塢電影里,黃種人終於不再是書呆子、科學家、送外賣的等醬油角色。
他們不僅成為主演,還讓電影取得上佳的口碑和票房。
終於,我們有了一部北美主流院線的亞裔卡司商業大片。

這部電影的成功最直接的推動就是,接下來在好萊塢將會出現十多部全華裔的影片。華納旗下的新線公司已經準備啟動一部以「中國光棍節」為題材的愛情喜劇。

在過去的千百年里,中國文明鼓舞了很多原本落後的國家,他們學習、借鑑、模仿中國文化的精華,才得以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世界格局。然而近代的落後讓中華文化一度式微,被西方文化入侵。
有人說,中國在能夠輸出價值觀之前,是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的。
從成龍、章子怡、楊紫瓊們在好萊塢舉步維艱的打拚,到《功夫熊貓》、《變形金剛》、《碟中諜》們頻頻向中國市場示好的背後,中國走過了一條艱難但輝煌的崛起之路。
而《摘金奇緣》的成功,是亞裔主創電影走出的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步。
我們為《摘金奇緣》而自豪,說到底,是在為祖國的強大而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