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留學 | 新加坡大學如NUS/NTU的授課碩士是否水?

01.學歷的鄙視鏈到底在鄙視什麼?
學歷鄙視鏈一直都有,不只是留學海歸和本土研究生之爭。單看大陸的學歷鄙視鏈:
本科鄙視專科,雙一流鄙視雙非,東部211鄙視西部985,TOP2鄙視其他所有...
鄙視的心理邏輯是什麼?那就是自認為我高你一等,再往深一層即我是社會精英,要比你站在更高的社會階級。
那些站在鄙視鏈頂層的人,理所當然認為所有最好的社會資源包括教育在內,都應該屬於他們這一層,把這條鄙視鏈再延伸到留學上面,即:
美國留學鄙視英澳留學,英澳又鄙視新加坡、香港、日本、韓國等等。
鄙視的由頭無非就是學校排名水分太多、一年學不到東西、不做研究不寫論文沒有含金量等。
是,這些可以用來口誅筆伐的點似乎都沒毛病,但我認為把這條鄙視鏈剖開來看,費用的差距幾乎能解釋大部分歧視的源頭。
同等本科背景下能去香港、新加坡最好的學校讀碩士,選擇英美讀一個排名和知名度相當的大學問題也不大,這些學生之所以選擇站在鄙視鏈的底部,無非是因為家庭經濟的限制。
而且,對於選擇香港和新加坡的人來說,一年制授課型碩士不僅費用更低,學習時間也更短,他們能迅速用最低成本拿到差不多的回報。
我們都以為只要出去留學的人都是家庭條件很富裕,但從實際諮詢我的學生群體來看,真正能不受經濟預算約束的家庭屈指可數。
很多留學生不乏小鎮做題家出身,也有的自己工作好幾年才積累了工作經驗和留學資金,跟真正的中產階級以上學生相比,他們有限的預算只能支持自己完成較短時間的留學,做相對保守的教育投資。
我們當然知道美國站在留學鄙視鏈的頂端,當然知道倫敦是最佳的留學城市,以自己的申請背景選擇英美名校也有機會,可是經濟基礎幾乎決定了不是所有人都能選擇美國和倫敦。
反過來看大陸讀研,經濟成本確實低,但有多少人能保研、考研上清華北大?最新一年470萬考研人,又有多少能擠進C9的院牆之內?C9碩士中,又有多少人的父母是工薪階層?
不管考研還是留學,教育都是用錢砸出來的,站在鄙視鏈頂端的人真的是在鄙視一年制碩士學制短、不做科研、不搞學術嗎?人家鄙視的是位於他們之下的階級,在同一個職場和他們相提並論。
更可笑的是,有些人明明自己就站在被鄙視的底端,不發奮進取,沒有同理心,還反過來以鄙視為能事。
難道新國立和南洋理工大學排名亞洲TOP,授課型碩士學位僅因學制短、不搞研究就如此不堪了?這些碩士畢業生放在大陸和海外任何行業的就業市場中,學歷也還是認的吧?競爭力也還是很足的吧?
新加坡授課型碩士的確不像大陸2/3年碩士那樣經過系統的科研訓練,但大多數崗位其實都是基礎工作的疊加,一年制碩士訓練的就是工作方法、工作能力,科研能力對職場人士來說,其實反而是大而無當的東西。
工作幾年之後你就會發現,在一家企業裡面注重的不是你的新發現、新創意有多麼大的學術價值,而是你的工作能為公司帶來多大收益,想法有沒有落地的可行空間。
所以學歷的鄙視對能力的care只是其次,關鍵是你本身所屬的那個階級;就像貴族鄙視暴發戶只是因為他們沒有文化和修養嗎?而是他們的存在已經預示著一個威脅的信號。
人家可以PUA你的學歷水,用學不到東西來否定你,但你不可以否定自己,不能自我PUA。
02.工科一年學制能不能學到東西?
很顯然,那些選擇授課型碩士的大陸學生(包括我自己在內),首要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就業,而不是從事科學研究工作。
這個學歷既然能通過官方認證,企業在招人時也並沒有存在普遍區別對待的現象,從實用角度來說,學不學得到東西都是次要方面的問題。
何況大家認為一年制碩士學不到東西,只是說不做科研得不到系統的學術訓練,學習時間更短沒有辦法展開更全面的學習。
我們對於傳統工科的期許都是呆在實驗室裡面做研究、搞發明,這部分人如果光靠一年的時間上上課,確實學不到什麼符合培養目標的東西。
但工科還有傳統工科和新型工科、硬工科和軟工科之分,工科行業還有大量實驗室以外的生產現場。對於碩士畢業後從事現場工作的工科學生來說,技術實操、人員管理、生產安排等能力,會比具不具備研究能力更重要。
他們的求職核心競爭力是實際工作經驗,學歷對於他們而言,最大的附加價值只是起到一個敲門磚的起點作用而已。
很多類似的基礎工作,本科生就能做,甚至專科生能做得更好,但為什麼招聘的時候要找碩士不招本科、為什麼要招985/211而不招雙非?歸根結底是因為這樣的崗位有限啊!
大陸高考、考研的初衷或許是為了保證教育公平,為社會輸送高層次人才,但資源有限,大部分行業對於高層次人才的缺口也有限。
最終教育只是一種分配有限社會資源的手段而已,它不會絕對合理,更不會絕對公平。
所以我們辯論一年還是兩年、三年學制碩士學的東西更多,授課型還是研究型碩士含金量更高,意義都不大。
不管幾年制,只要你自己認真去學了,肯定能學到東西。
而且從實用的角度來說,我自己讀一年制雙學位的時候,白天實習、晚上上課,從頭到尾做調研、趕大小作業、做pre,這些環節對我畢業之後進入四大工作確實有非常大的幫助。
相比大陸研究生,我初入職場的一些良好工作習慣、獨立工作思考能力,也是在香港讀碩士時積累下來的。
我承認自己沒有辦法跟本科就是985/211和海本的學生競爭,也不具備做科研的潛質和能力,但我讀一年制碩士時沒有混日子,身邊大部分同學也在努力為了工作而瘋狂實習和考證。
這一年時間,除了最終給我們一個留學生的身份、一個碩士學歷,還給了一個自我提升的機會。讓我們能在就業競爭力並不突出的情況下,有一段不長也不短的緩衝時間,仍然以應屆生的資格加入到越來越卷的職場競爭中。
所以我認為一年制碩士對自己來說是值得的,我學到了知識,能力的增長也比大家想像更多。
03.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人家口中的「水碩」?
新加坡和香港的授課型碩士水,永遠是去不了的人吐槽更多。
論生源背景,新二、港三哪所不是985/211本科扎堆?GPA85以上的學生誰不是一抓一大把?
這個平均門檻線其實已經拉得夠高了,除此之外大家的語言成績、實踐經驗拿去申請英美名校,基本也差不多了。
從我實際給學生選校的過程來看,很多人之所以用同樣的申請背景選擇了港新而非英美,一大半的理由在於費用的差異上。
而目前留學生人數大增,也沒有更多的相關崗位來消化這部分增量。
留學生內部的就業競爭已經非常激烈了,在英美留學費用遠高於港新的情況下,很多英美留學生畢業後不見得能獲取與付出相對稱的直接經濟回報。
另外,大陸這些年的經濟發展這些年說實話也上來了,北京、上海、深圳三大城市的收入天花板足夠跟英美競爭。
對於大多數沒有足夠資產移民的人來說,留學之後很大機率會選擇繼續回大陸就業,因為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畢業生的結構化薪資差異已經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大。
所以,留學生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大陸的這部分人才存量不像過去那樣稀缺,是大陸應屆生就業的一個整體性困境,而不是留學生含金量不高所導致的認可度降低問題。
我們已經看到越來越多的名校海歸從外企捲入民企,越來越多的985高學歷人才捲入相對發達地區的基層崗位,越來越多的普通學歷應屆生在職場中失去薪資議價的能力。
而這些,絕不僅僅只是一條簡單的名校與非名校、三年大陸研究生與一年碩士留學生的歧視鏈能歸因溯果的。
時代的漫天塵埃之下,我們每個人都幾乎背負著一座大山前行。
我們應該期待有人能從這些層層困境之中找到一條突圍的路,哪怕這個人不是自己,哪怕希望不屬於自己,起碼證明將來是有路可走的。
如果你認為在大陸讀研就是你突圍的路,那就做好準備,義無反顧地去複習、去參加考試;
如果你認為出去留學是你突圍的路,那就在異國他鄉堅定地走下去,所謂希望總是在堅持之後才發生的。
「願大家都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