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站點第二站,
小編帶你走進新加坡烏節路!
烏節路——亞洲最著名的購物街。
各類時尚大牌、專賣店和品牌旗艦店,
全落戶於此。
2.2 公里的長街,
充滿著時尚與都市的璀璨風情。
不同於新加坡的其他街道,
烏節路並不是因為某位特別的人物而命名的。
相反,它的名字來自於19世紀沿街道種植的肉豆蔻和辣椒。

150多年前,
烏節路只是一條田間小徑,
烏節兩側的幾座山包,
為利潤豐厚的肉豆蔻果園和甘比爾種植園提供了肥沃的土地。
第一位發現新加坡島的人
——史丹福萊佛士爵士(Stamford Raffles)本人,
就在烏節路種植肉豆蔻和丁香。
烏節路的「前世」
1850 年代,
新加坡本島的居民逐漸增多。
人們也紛紛搬到此地,
在山坡上修建了房屋。
由於Dhoby Ghaut是烏節路上最接近城鎮的地區
並有新加坡河的淡水溪流(Singapore River)供水,
因此這裡是烏節路許多早期活動的發生地。
露天熟食攤販、濕巴剎(菜市場)、墓地和寺廟慢慢在這裡出現,
甚至還有一個露天洗衣池。


圖為Dhoby Ghaut附近的露天洗衣池
直到 1903 年,
烏節路才開始湧現店鋪,
新加坡第一家超市——Cold Storage
就位於如今的先得坊 (The Centrepoint) 所在地。
從一家小型熟食店開始,
Cold Storage成長為新加坡第一家
將從澳大利亞進口的冷凍產品
出售給新加坡的歐洲富人的超市。

圖為第一間Cold Storage及店前的小販中心

圖為現在同一位置的The Centrepoint商場
1941年,
新加坡的第一座摩天大樓
——The Cathy Building在烏節路落成,
這也是島上第一座帶空調的影院。
這座16層高的建築,
在英國投降入侵新加坡的日本軍隊時也發揮了作用。
當年,作為投降的條件之一,
英國人在這座大廈頂部懸掛日本國旗和白旗十分鐘。
Cathy Building由此也有了社會意義。


圖為當年的Cathy Building

圖為現在的 The Cathy 大樓
1958 年,
新加坡商人董俊竟 (C. K. Tang) 看中了烏節路的位置,
以1萬新加坡元買下目的對面的1351平地皮,
建起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加坡第一家百貨公司——C.K Tang。
不久之後新加坡政府宣布將烏節路打造為商業街,
地皮價格從每平3新加坡元漲到6千新加坡元。
1975年,詩家董百貨公司在新加坡上市。
這棟百貨大樓於1982 年拆除,
取而代之的是地標建築詩家董廣場 (Tang Plaza),
內設百貨公司和酒店。

圖為早期的C.K Tang百貨

圖為現在的Tang Plaza
1970 年代,
電影院、保齡球館和規模更大的購物中心接踵而至,
烏節路作為娛樂中心的美譽遠近聞名。
新加坡本地潮籍華人最早的墳山之一
也在烏節路上——泰山亭(潮州話:Tie Swah Ting)
在1845年,
一批從廣東遠渡重洋到新加坡的潮州人,
合資組建義安公司,
並出資買下這塊園地,
設立潮州人的安葬場所。
1950年左右,
墓地逐漸被遷葬(到三巴旺廣德山),
土地分成幾段出租,
一部分則被政府徵用,
建造地鐵和道路等公共設施。
而義安公司本身則建了一座十層樓高的義安大廈,
後來改建成今日烏節路地標義安城。
位於烏節路的義安城,
是目前新加坡最大的商業購物中心之一,
每年為大業主義安公司帶來的租金收入
超過2000萬新加坡元(約1億元人民幣)。

圖為當年的墓地

圖為現在宏偉的義安城
有人說,
因為現在的義安城購物中心後面就是以前的墳場,
所以建築設計成香頭的形狀,
以示尊敬。
烏節路的「今生」
如今,烏節路已是滄海變桑田,
地標性購物商場、餐館和酒店沿街矗立,
包括威士馬廣場、愛雍.烏節、
313@Somerset、Orchard Central 及會德豐廣場等。
整條烏節路充滿豐富多彩的零售、餐飲和娛樂選擇,
滿足不同品味和預算需求。




烏節路不但成為新加坡人購物最佳去處,
也成了節慶活動的露天廣場,
炫爛耀眼的燈飾高高掛在兩旁的路燈和樹上,
搭配一棟棟新穎華麗的商場大樓,
妝點出新加坡最奢華熱鬧的景象。
烏節路經歷變遷,
變的是店鋪和形式;
沒變的是商圈的繁華,
和這座城市不朽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