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介紹一下。小編是30歲大齡女青年,原本在國內大型國企拿著不低的工資。卻為了愛情毅然決然辭職前往新加坡重新開始,成為眾多留學生中的一員。從此家鄉的藕湯小龍蝦和我塵緣斷盡,燒烤大閘蟹也和我成為路人。唯有火鍋麻辣燙還能常伴左右。
除開這些吃不到家鄉菜的痛苦,還有一些是我居住在新加坡之後才了解到的新知識。

小編是一枚經過認證的吃貨,還是想先講講吃的部分。其實新加坡作為一個多元化國際大都市,吃的東西還是很多的。除開東南亞特色食物,中國絕對是食品輸出大國,日韓料理也不甘落後。
這樣就造成了新加坡特色的菜單文化。仿佛是想讓世界各地的居民都在新加坡找到歸屬感,所以菜單上的食物都沒有統一的英文名。廣式的早茶點心就叫Dim Sum,叉燒就是Char Siew,都是妥妥的粵語發音。
圖片來自於:Swee Choon Tim Sum Restarurant
日本店裡的菜單全部都是羅馬音。包括每道菜的解釋,你也只能從一堆日語羅馬音當中翻找你認識的英文單詞。小編已經記住了Teriyaki是照燒味的。

圖片來自於:En Dining
韓國菜雖然也用音名做菜單,但是好在食材和做法都比較簡單,你可以從注釋知道自己吃的啥,起碼不會有Onsen egg(溫泉蛋)這種獨特到單獨取名字的菜品。

圖片來自於:Guiga Korean BBQ Restaurant
馬來和印度菜的任性是有資本的,畢竟在新加坡也是四大種族之二了。總之,同樣是英文煮牛肉,吃到什麼味道就完全取決於你點的是那個國家的餐了。雖然也吃到了很多坑,但是作為一個正宗的吃貨,當然是能夠海納百川,接納各個國家的美食啦。

和點餐有的一比的就是食閣的水吧了。先來看看水吧的菜單。
這只是菜單最主要的部分,如果你想要少冰少糖,就屬於點餐黑話的部分了。小編第一次聽到本地朋友點餐的時候那真的是一臉的懵。後來聽到大家在辦公室點下午茶的時候更是頭疼的很。

其實真說起來也不算難,只是一點馬來西亞語加點閩南語再加點粵語那麼難吧……網友們對如何像一個本地人一樣點咖啡也是給出了非常詳盡的攻略。並給出了圖文注釋如下:

南洋咖啡其實是一種咖啡和本地結合的喝法。久而久之也發展成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一種獨特的咖啡文化。其主要的特點就是咖啡加煉奶。不知道是為了在上班時獲取更多的體力或是本身口味偏甜。
總之如果你不主動要求少糖或是喝黑咖啡的話,你得到的將是一杯比奶茶還要甜的咖啡。
當然新加坡還有一些比如咖啡加黃油的奇妙喝法,有興趣的小夥伴都可以來嘗嘗也不失為一種奇妙的體驗。小編還是老老實實泡一杯速溶就好。

由於室內外溫差較大,而且新加坡本身海島氣候濕氣也大,每天都會覺得自己腫腫的。其實就和廣東大部分食物都追求降火一樣,新加坡很多食物也是以祛濕為主。最最有名的要數新加坡肉骨茶啦~(說到吃就忍不住興奮。)

馳名中外的肉骨茶其實在新加坡隨處可見,最初小編在聽說肉骨茶是早餐的時候著實震驚了一把。還好後來發現其實大部分人早上還是吃麵包的。
肉骨茶通俗來講就是一碗給了很多中藥的排骨湯。湯里會有很濃的大蒜、胡椒味道,有點辣辣的卻又很濃郁。喝出一身汗祛濕效果妥妥的。
其實每家肉骨茶都有自己獨特的配方和味道,小編我還是最喜歡新發肉骨茶。可能是因為根據外國人的口味進行過改良吧,不會特別的重口味。(免費加湯也是棒棒噠。)
有一點我不說你肯定不知道,大部分中國人認為喝了湯就不應該喝水,尤其是冷水。但是在新加坡是不存在的。如果你只喝肉骨茶的話,沒一會兒就會因為湯太過濃而口渴,所以本地人通常會搭配濃茶、薏米水或是涼茶一起吃,清新解膩,感覺自己又可以多喝一碗湯啦。

小編我如今也已經在新加坡生活了3年。從最初的惶恐不安到如今的遊刃有餘,小編也是經歷了很多。儘管沒有那麼多的家鄉美味可以吃,可是卻也同樣開發出了很多南洋美食。連咖喱都吃到泰國、日本、印度等等好多種呢。就像小編一直說的,人生只是一種體驗,你所經歷的不論好壞都會成為你一生的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