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部長兼財政部第二部長黃循財通過Facebook表示,新加坡學生在國際科學、數學和信息學的奧林匹克賽取得佳績,並在紐西蘭青年物理學家競賽中奪冠。他希望這能激勵所有學生,在學習上力求卓越。
「我希望他們的表現能激勵所有學生追求自己所熱衷的,在學習上力求卓越。」
國際學科奧林匹克競賽
國際學科奧林匹克競賽是世界上最有影響的中學生學科競賽活動,是世界青少年在智力方面的大賽事。
這項活動自50年代末始於東歐,至今已有30多年的歷史,世界上有近百個國家和地區組隊參加該項國際賽事,競賽學科除數學、物理、化學外,又增加了信息學(計算機)和生物學。該項大賽每年分學科在不同的國家舉行。

根據新加坡教育部文告,9月的國際信息奧林匹克賽首次由新加坡主辦,邀請總統哈莉瑪,以及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及財政部長王瑞傑通過線上為活動主持開幕與閉幕式。
黃循財指出,新加坡今年將舉行國際信息奧林匹克賽,由新加坡國立大學主辦。在國大細心策划下,比賽順利且安全進行。新加坡明年也將舉行這項比賽,希望到時能在更良好的環境下,迎接各國參賽者。
來看看今年新加坡的青年們在
國際學科奧林匹克競賽上
取得了哪些令人驕傲的成績。
由華僑中學、萊佛士書院、國大數理中學學生組成的新加坡隊在這項信息奧林匹克賽奪下四銀三銅。學生得解答電腦信息類問題,例如設計計算程序。共有87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生參賽,新加坡隊伍名列19。
今年的國際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取消,但以挑戰賽形式在8月舉行。由萊院和國大數理中學學生組成的新加坡隊伍為新加坡奪得一金三銀。參賽學生得完成不同任務,例如寫DNA序列。共有47個國家和地區派出參賽隊伍,新加坡名列第五。
7月舉行的國際化學奧林匹克賽同樣由萊院和國大數理中學的學生應戰,為新加坡取得三金一銀成績,也在參賽的60個國家與地區中名列第三。
至於9月舉行的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比賽要求學生解六道數學題,其中一道更是「應景」題,圍繞社交距離的主題設計。由萊院和萊佛士女中學生組成的新加坡隊伍在這項競賽名列16,共有105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參賽。
國際青年物理學家競賽則因疫情取消,新加坡學生因此受邀參加紐西蘭青年物理學家競賽,並從七支隊伍中脫穎而出。
我們也應該看看取得優異成績的背後,
他們都經歷了什麼?
根據國際數學和科學趨勢研究(TIMSS)最新公布的評測結果,新加坡學生再次在數學和科學科目中排名第一。全球60餘個國家參與此次國際測評。
這就不禁讓人要發問:是什麼使得新加坡學生在STEM科目上的表現如此優秀?留學生又能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
1 打好基礎/牢牢掌握
新加坡學生之所以在數學上表現優異,可能一部分是因為他們的課程設置就教導他們基礎學習要逐步夯實,進而牢牢掌握該學科內容;每一個年級就好像是擎起大廈的一塊磚。

數學教學要求學生每一學年不僅要學習而且要能真正掌握一定量的學科概念。它的目標是讓孩子們更深入地理解了內容從而取得優異的成績;他們並不是為了考試而學習。
2 營造成長性思維的氛圍
新加坡教育部堅信「行之有效的教學法可以激發持久的學習動力而不只是為了應試而學習」。

這些教學法中其中一點是,要培養學生的成長性思維,從而最終幫助他們學會堅持,尤其是當遇到高等數學中很難的內容的時候。
3 強調直觀教學
新加坡的數學教學藉助了模型圖片法(Model-Drawing),使用圖形直觀呈現應用題。學生學習把應用題所陳述的內容圖片化,從而他們能夠理解題目,找到解題方法。

當被考到難度大的數學內容時,應用題通常是學生精力花費最多的地方,但是新加坡的學生卻總是能輕鬆地解答題目。
當孩子們能夠更加擅長也更加自信地解決問題,他們也就能對數學更加感興趣了。
4 心算是核心原則
新加坡鼓勵學生學會只運用大腦進行算術。
心算是新加坡數學教學中最基本的一項內容,它強調要幫助學生只運用大腦進行算術,從而建立數覺和位值。
這使得新加坡學生不僅能夠正確理解數學問題,而且能夠在不藉助任何外部工具的情況下很快地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