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一直關注小文的朋友們,在往期新加坡學校和課程介紹的文章中,發現「跨學科」這個詞出現的頻率很高。
那什麼是跨學科?跨學科的優勢在哪?如何培養孩子的跨學科學習呢?
和小文一起看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學前部主任鄭婉妮博士的分析吧~
什麼是跨學科?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科目之間都是有明確的分界線的,語文有語文的知識點,數學有數學的內容,每個孩子按學科區分獨立學習的,成績也是獨立的。
跨學科(Interdisciplinary),就是將不同學科間的壁壘打破並將其中的知識進行融合與學習從而達到綜合素質的提高。
鄭婉妮博士表示
跨學科學習簡單來說就是在專業知識以外,學習經營人際關係的知識。人文教育主要是為了培養人格、道德,影響著我們待人、做人的理念。

學習人文知識的重要性是什麼?
在學術上,人文教育一般包括對歷史事件的了解,藉由與歷史的對話,理解不同時代的人類情感和觀點。另外,它也包括對跨文化、跨國際、跨領域的了解,以擴充心胸、接納分歧為目標。孩子在掌握這些知識後,將能進一步思考自己的價值、自己要如何面對這個世界。
小文加一句
新加坡中學和高中的人文課程改革,著重向學生灌輸相關知識,加深他們對本區域的文化、歷史、經濟和地緣政治等的了解。未來幾年「海外之旅」將實現「70-70目標」,即70%的中學和高中學生參加「海外之旅」;這其中的70%學生會去往東協十國、中國或者印度。
鄭婉妮博士強調
任何知識的學習,其實都是為了服務人類。人文素養就是幫助我們以同理心去解決人性的需求、情緒和苦難。
以醫生為例,一位只有醫術但缺乏人文關懷的醫生,不僅可能為病人帶來心理負擔,甚至影響他們是否要繼續接受治療的決定。不過,一位視病如親的醫生,他的同理心很有可能會給病人帶來極大的鼓勵。
一位只考慮能不能在最大極限吸引孩子玩電游的遊戲設計師,如果忽略了電游對孩子的視力、情感、心理建設的影響,那他的專業知識反而是為人類造成了傷害。

新加坡家長對跨學科學習了解嗎?
鄭婉妮博士指出,新加坡有很多補習班,但針對人文教育的好像沒多少。哈佛大學一項研究發現,小於40歲的上班族感覺人文知識沒那麼重要,可是過了40歲的上班族,特別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夾心層,在面對人生難題時就更能體會人文知識的重要性。
如何培養孩子的人文素養?
父母如果發現孩子在班上不是很合群、或是對事物容易放棄、對自我的價值不是很高,孩子有可能就是缺乏人文的素養。
鄭婉妮博士建議父母,在生活中仔細觀察孩子是否有這方面的問題。
人文教育要從小學習和累積,它可能是通過你同一本小說、一部電影的內心對話,日後在有需要時就能成為你處理問題的一個靈感。父母一定要賦予孩子在課業以外的價值,例如肯定他們有禮貌、樂於助人的態度。
以下方面有助於父母培養孩子的人文素養:
建立孩子利他的人生觀,找機會讓孩子服務身邊有需要的人、學習關懷和分享。
教導孩子尊重他人存在的價值,不論是什麼職業、興趣,都要學習尊重他人的選擇,並鼓勵孩子找到自己感到有興趣和意義的事情。
培養孩子對知識無畏懼的態度,碰到新知識時,鼓勵孩子多接觸、多發問、多探索。
培養孩子平和、穩定的人格,在遇到事情時不會莽撞或後退,而是能理性地面對,最好還能高高興興地面對。
通過人文教育,學習管理情緒、失敗而不氣餒、為他人著想,這些都是孩子在面對未來重重挑戰最有力的內在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