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屏的各大財經博主都在說,疫情後第一個「躺贏」的國家出現了——不是越南不是美國,而是新加坡。

■公眾號「高凈值TIMES」統計了上周亞洲各城市航班數,新加坡國際航班最多,承接了大量人才、外企以及業務。
被關在家網課了幾個月的家長們,也紛紛把目光投向了爆火的新加坡低齡留學,原因也簡單:
費用沒有歐美貴,離得近,政局穩定安全、華人多語言通,「中西合璧」教育質量高,出行便利,陪讀簽證方便等。
另一方面,新加坡還有過早分流的教育體系、在反思中蹣跚前行的雙語教育、疫情後日益飛漲的物價,面積與北京上海一個區差不多大的城邦國家內部的文化差異……

■新加坡分流的教育體系,圖片來自新加坡眼。 去新加坡低齡留學,是種什麼樣的體驗呢?
「100個中產媽媽的故事」EP27,我們請來了帶兩個孩子在新加坡讀了3年屬的媽媽,並結合自己的思考,聊一聊真心話。

■以下內容以第一人稱敘述。這期播客不對外。想了解新加坡留學,別錯過文末活動。

房租一下漲了一兩萬!
我家是因工作調動,在疫情前搬來了新加坡。長期一個地方生活,大家最關心的莫過於到底要花多少錢?
新加坡物價不低,曾被《經濟學人》列為與巴黎並列的生活成本第二高的城市。
對於外國人來說,支出的大頭先是學費。
新加坡的教育體系分為政府學校、私立學校和國際學校,類似國內的公立、民辦和國際學校,外國人都能讀。

■圖片來自新加坡德威官網
政府學校最便宜,國際學校最貴。像國際學校新加坡德威的學費在17萬到22萬之間,但跟國內比還是便宜的,國內德威都是30萬起。
最熱門的學校之一UWC學費在人民幣15萬到20萬之間,比國內一些雙語學校的費用要便宜。
如果不讀國際學校,選擇政府學校或私立學校,則支出就更低了,最低幾百新幣就能享受雙語教育。

■圖片來自新加坡UWC官網
另一必要開支大頭是住房。
新加坡的房子分為組屋、公寓和排屋(別墅)。很多人過來會選擇租公寓,小區都有游泳池,網球場,保安,環境好,生活和遛娃都方便。
租公寓的話,在市中心地區租個70平米的兩室差不多要三萬多,非市中心的地方也要兩萬,一居室的話差不多在3000新幣,也就是一萬二左右。也有家庭孩子多,會選擇租別墅,價格看地段,一些價格跟公寓也差不多。

■圖片來自網絡。
疫情後房租漲得非常快,我聽說周邊房價一下一個月就漲了兩三千新幣,也就是一漲就是一兩萬。現在新加坡已經全境開放了,估計會有越來越多家庭過來,那麼租金可能會更高。
要買房的話,外國人的印花稅也漲到30%了,也就是說,買套1000萬的房子,要交300萬的稅……
買車的話,新加坡非常鼓勵公共運輸出行,車牌也很貴,現在拍個車牌差不多是50萬左右,稅也漲到了18%,買車的成本比國內貴三倍。

■圖片來自網絡。
還有一筆必要的開支是醫療保險。 新聞報道過一對歐洲夫妻來新加坡旅行卻早產了,欠了醫院20多萬新幣人民幣近百萬,靠眾籌才離境。
舉個例子,如果去看私立兒科醫生,第一次掛號費就要人民幣1000元左右,再加上藥費,住院費就更加貴了。我們剛來還沒來得及買醫療保險時,孩子吃壞了肚子住了兩三晚醫院,差不多花了7000多新元,人民幣3萬多。
「划算」的是住家阿姨。經驗不足的住家菲傭加上稅差不多4000多(不含中介費),有經驗的6000多人民幣以內也能搞定,分擔家務,接送小孩等,幫了大忙。 整體來說,消費豐儉由人,少則一年十幾萬也能搞定,多則上百萬。

■圖片來自網絡,新加坡的自然環境非常好,城市仿佛坐落在一座大花園中。

來新加坡上學
新加坡低齡留學越發熱門的原因,第一大原因就是教育。
在2018年全球的PISA測試中,新加坡僅次於中國,排在第二。而在2009年、2012年和2015的測試中,新加坡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等各項測試中,一直位列世界第一。

新加坡教育體系有三大特點。
其一是大家熟知的分流早。
政府學校體系裡,三年級就有挑選天才學生的GEP考試,六年級就進行分流考試,被稱作小六會考,學生會被分流到直升通道、O水準、N水準等學校,進行分層教學,我覺得跟高考重要度差不多。
政府學校入學門檻不低,留給國際生的名額極其少,一年級不招收國際學生,二年級後可以通過AEIS考試申請入學,規定需要留一級。
小朋友壓力不小,在PISA測試中,新加坡與中國名列全球學習時長最多的兩個國家,這邊好多孩子都戴著眼鏡。
部分媽媽的雞娃程度跟海淀媽媽有得一比。

■紀錄片《無聲的革命》,講述了新加坡的教育改革
其二是雙語教育。 如經過幾十年探索的雙語教育。李光耀先生在《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的雙語之路》里詳細回溯了幾十年的雙語教育改革之路,目前政府學校以英文為主,母語為輔,部分學校開設了浸潤式的雙文化課程。

■了解新加坡雙語教育的發展。
國際學校里對母語也很重視。
我們從幼兒園起上的就是浸潤式雙語課程,一個中文班主任一個外教班主任,小學低年級進的是中文母語班,中文課一個禮拜4次,一次差不多1小時,一周外面再補一次。小學高年級一周上5次。
關於上課教材,有家長在建議學校直接教人教版。
「中西合璧」也體現在數學上。
我聽過專家說用英文教的數學,不僅有國內的應試教育的紮實,也有西方推崇的分層引導和啟發式教學。我不是行家不亂說,感興趣可以去搜搜。

■新加坡從小學到大學的數學分層。
其三就是文化的多元。
新加坡是個多民族多種族的國家,種族以華人、馬來人、印度裔為主,有四種官方語言。地理位置又很關鍵,中西文化中間之地,大量外企設點,外國人比例很高。
我們讀的國際學校就有100多個國籍的學生,一個班22個人,大概只有3個中國孩子。
當然,與任何華人多的地方一樣,學術抓得緊,小朋友上課外補習班很多。
就以中文為例,這邊有一對清華畢業的華裔開的機構很火,原本是自己為了給孩子找中文老師創辦的,邀請國內老師在線一對一,一個小時200多人民幣,教材人教版,滬教版都有。

對了,學而思也在新加坡開了校區,奧數、學科培訓都有。國內減負後,可能來華人多的地方開培訓機構的人會越來越多。
這麼火證明需求確實旺盛。我心態也比較簡單,希望孩子不要與國內小朋友脫節,哪怕了解下國內在學什麼也蠻好的。
新加坡五百多萬的人口,僅從比例來看,每年升入名校學生不少的。很多優秀學生會選擇在新加坡本地大學就讀。
以牛津大學為例,2019-2021年數據顯示牛津在國內錄取了459人,新加坡193人,錄取率來看國內7.7%,低於新加坡11%。
但不管在哪兒,金字塔尖的競爭總歸是非常激烈的。除了國際學校外,政府學校如英中,還有高中從國內考過來的孩子競爭力非常強。

■圖片來自牛津大學官網。下拉文末領取牛津報告。

走不走就是圍城
如果不想過早進入升學賽道,大家可以考慮選擇國際學校。
坡國目前有三十幾所國際學校,目前沒有權威的國際學校排名,一般就從招生熱門程度給學校劃分梯隊,英系、美系、IB體系都有。

■新加坡國際學校列表,圖片來自學翼國際CN。
幾所熱門如德威、UWC、美國學校和東林信託等我都去參觀過。
一家之言,英式學校如德威、北倫敦、東林信託對於學術抓得特別嚴格,一年級就有學除法的。德威校長是從上海過來的,中文抓得很嚴,挺受華人歡迎。
美式學校在低齡階段比較關注孩子的性格,也更自由一些。我家上的是這類學校,沒有教材,進度比較正常,老師對孩子誇得多,會依據性格與家長商量進行針對性指導。
超熱門學校學位緊張,錄取門檻也高。擇校還是看家長的教育理念,不一定最熱門的就最適合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