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不久就是教師節啦,新加坡教育部長王乙康昨天(9月5日)在新加坡福建會館教師節晚宴上發表了講話!
王乙康說:新加坡目前有兩類由教育部輸送老師並提供經濟資助的學校,一種是屬於政府的「政府學校」,另一種則叫做「政府輔助學校」。

新加坡教育部長:王乙康
政府輔助學校由社群成立並服務於社群。它們自主組建教職委員會並為了學校的持續發展而籌集資金。鑒於起源和歷史背景,這些學校也承載了創校社群的精神、文化和價值觀。
王乙康還說:政府輔助學校的利益相關者、家長和社區,是新加坡教育的主要合作夥伴。沒有他們,就不會有這些學校。

「時至今日,他們繼續發揮著維護學校和社群文化的作用。他們幫助新加坡培養下一代健全的價值觀,為學生提供支持他們全面發展的教育。」
比如由福建會館辦的道南、愛同、光華等學校,連同許多其他社群學校,就屬於「政府輔助學校」。
會館會員孩子小一報名優先
另外,王乙康還表示會館會員在為孩子報名屬下小學一年級時,擁有在2B階段報名的優先權。
這樣的特使待遇或許讓眾多家長疑惑不解,王乙康解釋,這是為了不讓國人忘記這些政府輔助學校的歷史和根源。

王乙康進一步解釋:「隨著新加坡的自治、獨立和經濟增長,政府擁有更多可投資於教育的資源。1957年後,政府向這類學校提供了與政府學校同等的經濟資助和相同條件的服務,包括發放給教職員工的薪水。」


「這大大舒緩了學校管理委員會不斷增加的資金壓力。因此,政府輔助學校得以更專注於學校的運營、保存他們的文化及價值觀,提供加強學校活動與社區聯繫的方案和人脈,最終建立強大的校友群及為國服務的意識。」

會館的由來
那這些會館的由來是什麼呢?
新加坡華人會館,早期的代號「估俚間」——新移民的臨時居處,說明它們最初的成立目的,就是給剛從中國前來的同鄉,在舉目無親的情況下,先有個落腳之處,有個地方能遮風擋雨。
好些會館不是買就是租下一層樓房,為單身的同鄉提供床位。一層樓面能容納幾十個人,每人能有張蓆子當床,有個木箱存放隨身用品,每月付5角到1元的費用。還找不到工作的,就暫免交租。有些會館還提供餐食。
會館的主要功能,包括料理同鄉的後事,所以規模較大的會館都自購墓地。

福建人最早有恆山亭,潮州人有泰山亭,應和會館有雙龍義山,瓊州會館有海南山,豐永大公司有毓山亭,廣惠肇有碧山亭,後兩者又聯手經營青山亭和綠野亭。
會館的另一功能是設立廟宇神壇,祀奉的神明是天后聖母媽祖、大伯公、觀音和關帝。
之後的會館更是在戰火的摧殘下,屹立不倒!
日本占領新加坡,華人會館化整為零。二戰後華人會館復甦,新加坡獨立之後更是走上各自不同的道路!
華人社團自1970年以後的四五十年里,變化不大。宗鄉總會目前有226個會員和9個準會員。

談到根源,王乙康說,在本地的早期移民中,華族會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會館是早期移民尋求幫助及社會和情感支援的地方,而像福建會館這樣的社群更是先人一步,建立了學校,以滿足當時社區對於教育的需求。
不忘歷史
王乙康發表講話道:「李顯龍總理在國慶群眾大會上的講話,我認為他用華語講述的部分最深刻。他講述了華人移民是如何從將我國當成謀生之地,進而慢慢落地生根,並且致力於建設及保衛新加坡的。」
福建會館教師節晚宴除了邀請來自屬下六所學校,超過1000位教職員共慶教師節外,也舉辦第八屆「飛躍教師獎」頒獎典禮。
今年共有10位教師從848份提名中脫穎而出,在教育和為學生奉獻方面獲得肯定。

福建會館會長陳精毅致辭時也談到,會館致力於教育已有悠久歷史,若從1854年本地第一所華文學府崇文閣算起,已經170年。
他表示:「再過30年,我們也可以像今天我國紀念開埠200年一樣,慶祝創校200年。」
我想在30年後的活動一定會更加盛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