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最寶貴的資源是人才,因此新加坡政府向來大力投資於人民的教育事業。但教育投資並非立竿見影,必須持續不斷的投入。新加坡作為世界上教育高度發達的國家之一,具有實力雄厚並完善的教育系統,但由於新加坡地理面積有限、自然資源匱乏,決定了新加坡獨有的教育方針。「能力、個性、價值」是新加坡培養人才的標準與方向。

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於3月20日出席新加坡理工大學10周年慶晚宴時指出,教育是一項長期的耕耘,成果往往在多年後才獲得。新加坡理工大學(以下簡稱「新工大」)就是新加坡播下的其中一顆「種子」。
2005年,尚達曼總統擔任教育部長時推出理工學院一海外專業機構計劃,讓理工院與一些海外大學合作聯辦大學課程。現任國防部長黃永宏醫生任教育部長時,把這個模式發展為新加坡科技學院(新工大的前身)。
2012年,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王瑞傑任教育部長時讓當時是教育部高級政務部長的黃循財領導「2015年後升大學渠道委員會」。黃循財說,政府計劃增加大學升學率,研究海外大學的應用型教育模式,並在本地發展這個模式,加強課堂與業界應用的聯繫。新工大為此成為新加坡第五所公立大學。
新工大於2009年成立,先是與海外學府合辦課程,旨在為理工學院畢業生擴大升學途徑。2014年,新工大升為公立大學,如今自辦課程並頒發大學文憑。

黃循財指出,過去十年,新工大在歷任和現任教育部長的支持下不斷發展。過去幾年,畢業生享有良好的就業率,畢業後半年內找到工作的比率超過90%,平均起薪約4000新元。政府將繼續投入資源在教育和培訓上,不斷改進教育制度。他說:「但學習不能在正規教育後停歇。隨著科技迅速發展,工作角色和要求將比以往改變得更快。」
新加坡政府因此推出「技能創前程」運動,支持人們終身學習,而新工大可在這方面發揮作用。黃循財表示,新工大可藉助與業界的緊密協作提升學習、發展更多針對成人學員的課程如可累計為文憑的微型證書類課程、推動終身學習文化。隨著新工大今年9月將搬到榜鵝數碼區的新校舍,大學將有更多機會與企業合作,發展最新的數碼科技。黃循財表示,新環境將有助於強化大學的應用學習文化,並持續發展技能。
新工大校長蔡其昌教授致辭時指出,校方與新捷運簽署合作備忘錄。榜鵝海岸站可作為學生和教職員學習和研究的平台,推動公共運輸領域的創新工作。此外,地鐵站的公共場地也可用來舉辦活動,呈獻學生的表演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