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針對小三至小五學生的雙語閱讀調查初步顯示,超過八成華族學生非常或相當喜歡閱讀英文書,但對於閱讀華文書籍有相同喜好程度的學生比率不到四成。
約57%華族學生覺得閱讀華文書有難度,這是限制他們閱讀的因素。但約四成也反映,如果知道有哪些適合他們閱讀的書,會促使他們多讀。然而,不論是英文或母語閱讀,喜歡閱讀的學生比率到了高年級就有所下滑,因此維持小學生的閱讀習慣必須加強。
國立教育學院的兒童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寶琦博士去年在兩所鄰里小學展開雙語閱讀習慣調查,旨在了解學生的閱讀習慣與偏好。約1100多人參與調查,其中886名是華族學生。

調查發現,超過八成華族學生非常或相當喜歡閱讀英文書,對於閱讀華文書籍有相同喜好程度的學生比率不到四成。(檔案照)
接下來,她有意把調查擴大到12所小學,以涵蓋各類學校如特選學校和自主學校,更深入分析不同背景和族群學生的雙語閱讀習慣,希望供家長、學校與相關機構參考,更針對性地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孫寶琦受訪時指出,在兩所小學進行的調查顯示,86%華族學生表示非常或相當喜歡閱讀英文書,但只有36%非常或相當喜歡閱讀華文書。
學生讀英文和母語書的原因也有些不同。不論族群,受調查學生反映閱讀英文書主要基於興趣、消閒目的,而閱讀母語書主要是為了提升語言能力、改進成績。
約57%華族學生反映閱讀華文書有困難;約56%表示若有更多時間,會多讀華文書。而41%表示若知道有哪些適合的書籍,會多讀華文書。
孫寶琦指出:「學生覺得讀華文書困難,其中原因是學生須掌握一定的認字量才能自主閱讀。但語言能力只是阻礙他們閱讀的其中因素,市面上也缺少符合他們興趣和程度的華文書。華文書分級若做得好、有更多適合本地學生程度的創作,也有助於鼓勵學生多閱讀。」
在華文閱讀方面,漫畫是最受歡迎的題材。學生舉例的讀物主要是本地創作如《又是這一班》《小孩不笨》,因此好的漫畫可作為培養閱讀興趣的「入門」讀物。
整體而言,不論是英文或母語書,維持孩子的閱讀興趣至關重要。根據調查,表示非常喜歡讀英文書的小三學生占同屆65%,小五學生的比率卻降到52%。非常喜歡讀華文書的小三學生占同屆約19%,小五學生的比率則降到15%。
家長應趁孩子上小學前一起閱讀
到了高年級,向公共圖書館借閱圖書的學生也減少。約61%小三學生每周或每月會借閱英文書,小五學生的比率則減至54%。而每周或每月借閱華文書的小三學生有42%,小五學生的比率降至30%。高年級學生須應付更繁重的課業要求可能是其中原因。
孫寶琦也建議家長,趁孩子入小學前與孩子共同閱讀,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約29%學生反映,進入小學之前,家人不曾與他們共閱英文書。約33%學生則反映,家人不曾與他們共閱華文書。
「其實,父母無須擔心自己的發音不標準。遇到自己不熟悉的字詞,可以積極地和孩子一起查找字詞的發音和意思,這樣也可以潛移默化地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華文學習態度。」
家長張愛麗(40歲)受訪時說,會定期帶念小三的兒子到圖書館借閱圖書,但要讓孩子主動去借閱華文書有一定挑戰。孩子能自主閱讀英文書,更快地「消化」內容。她則須幫忙篩選華文書,找符合孩子興趣,用詞又不會太難理解的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