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移民不能引起本地居民的反感

2020年05月01日   •   9576次閱讀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先生留給世人的最後一本書《李光耀觀天下》,給世人留下了一些建議。我們可以在書中看見,他到底是如何看待,以及去批判世界的未來。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看到底李光耀是如何平衡中美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在新加坡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李光耀在觀察世界的時候主要有四個指標,包括人口、語言、傳統、以及貿易。

李光耀認為一個國家如果這四項指標都非常的高的話,那麼這個國家的發展動能就會非常的強。相反,如果一個國家有一到兩個指標是拖後腿的話,那這個國家的發展動能相對來說就會比較弱一點。如果一個國家,它在四項指標當中都非常弱的話,那就只能說這個國家是註定平庸,因為這個國家已經失去了競爭優勢。

首先,第一個指標就是人口。

在李光耀的眼中,在未來的世界,人口資源就是最重要的競爭力。而人口問題的核心,主要是有兩個,第一個是老齡化,第二個是少子化,老齡化是結果,而少子化則是老齡化的主要原因。那說到老齡化問題最為嚴峻的國家當屬日本了,在二戰結束之初,日本的人口將近7200萬,但是從2009年開始,日本的人口連續下降。李光耀預測,如果1950年日本每十個勞動者需要供養一位老人,那到了2022年,每兩個日本年輕人就要供養一個老人,再到2060年,則可能會變成每1.3個日本年輕人需要供養1個老人,如果問題再不解決,到時候日本年輕人將會無法承受壓力。

其實老齡化以及少子化,是很多國家正在面臨的問題,那麼他到底有沒有解決辦法呢?對此,李光耀就曾說,如果他還在執政新加坡的話,它會對新生兒發放生育補貼來鼓勵人民生育。而另外一個應對人口問題的方法,就是接納移民,但是也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有能力去吸納高質量的移民。

移民政策一般面對這兩種局限。

首先,移民不能引起本地居民的反感。

再來,也不能夠超出本地社會的承受能力。

因此,出台移民政策應當格外謹慎。

接下來第二個指標就是語言。

一個國家到底有沒有通用的語言,而這個語言與世界的接軌程度如何是非常重要的。

李光耀就非常認同「印尼國父」蘇加諾把馬來語,而不是爪窪語,確定為印尼的第一語言。在印尼,其實爪哇族是非常多的,而且,就連蘇加諾本人也是爪哇族,但印尼把馬來語作為第一語言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馬來語是印尼商人以及海員在國內各地通行的語言,而且已經被大家普遍接受,連東南亞國家也接受了馬來語,所以這絕對是一個務實的決定。

第三個指標就是傳統。

李光耀認為,一個國家的傳統能否為國家的發展提供正向的支撐,這非常重要。

比如,中國。如果要在中國進行西方人一人一票的民主制的話,那是根本行不通的。這是因為在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歷史上,中央虛弱,國家就會紊亂,而中央強大,國家就會安全。這方面的歷史教訓太多了,「中央強大則國家就能穩定繁榮」的心態已經存在幾個世紀,甚至是幾千年。所以對於中國來說,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這是過去的傳統留給未來中國的競爭智慧。所以在短期內,是沒有辦法去背離這一個原則的。

但是要強調的是,並不是所有由傳統累積而來的制度,都有助於塑造一個國家的競爭力。相反,有些傳統反而會成為障礙。

比如,印度。李光耀認為印度文明雖然也源遠流長,但種姓制度阻礙了印度的發展。這種制度限制了印度社會不同階層的流動,因此是不可取的。

最後一個指標就是貿易。

在李光耀看來,一個國家參與自由貿易的深度以及廣度,深深的影響著這個國家的經濟活力。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世界應該要繼續朝著自由貿易的方向邁進。不過短期內全球性的貿易協定是很難達成的。但是,達成國與國之間的雙邊自貿協定,也總好過什麼都沒有吧。另外在書中,李光耀也曾說過,基於種族主義,將會讓馬來西亞處於劣勢,而新加坡則是處於十字路口。

在李光耀分析的所有經濟體中,他最關注的就是當今世界博弈力量最大的玩家美國、中國、還有歐洲。

李光耀是高度認同中國的發展成就的。他認為中國將會繼續悄悄的崛起。而套用李光耀觀察世界的四個指標來看,中國在自由貿易以及傳統上,是具有競爭優勢的。因為在自由貿易方面,中國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並且一定會繼續積極的參與自由貿易。但是,中國在語言上是遜色於美國的,因為中文是非常難學的語言,而相對來說,英語和美語系出一脈,沒有障礙,語言上的差別,導致兩國在吸引人才,和獲得跨國投資方面,競爭力是大不同的。

那李光耀認為美國的表現如何呢?

他其實認為,美國在所有四個指標上都表現的非常出色。當年許多人都在懷疑美國是否要陷入衰退了的時候,李光耀馬上否定了這個說法。而且他認為美國只是暫時陷入了困境,但是其優勢還是存在的。在李光耀看來,美國歷史上面對的大蕭條、越南戰爭,那都是多麼慘痛的經歷。而每一次,美國都能重拾意志和毅力,恢復世界領先的地位。因此,我們絕對不能忽視美國強大的反彈力。不過,倘若李光耀先生還在世,並且和我們一樣,經歷著現在的疫情的話,他會怎麼樣去看美國的反彈力呢?

再說到歐洲那就不太樂觀了,因為李光耀給歐洲的評語是,已經陷入「衰退並且分歧」。

其實主要是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歐元的先天不足;

第二個就是其糟糕的福利制度。

歐元區成立以來,有十九個成員國,人口總數達到3.3億。歐元雖然是歐洲一體化的重要工具,但歐元的問題是,只有貨幣的一體化,卻沒有進行財政整合。財政是貨幣的基石,沒有財政整合,歐洲央行就難以協調歐元區國家統一的步調。

而歐洲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其高福利的制度。

因為它的制度,已經為國家,以及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財政困難,而且還扼殺了企業的創新力,養活了一大群的懶人,甚至還造成了高失業率。李光耀認為,在這樣一個全球化的背景下,現在的歐洲其實已經非常難與中國、印度還有日本等國家去競爭了。

接下來就說一說,雙語教育對於新加坡人巨大的影響。

讓所有新加坡人都掌握英語,顯然是李光耀雙語政策的首要目標。那是因為在新加坡,華語以及馬來語本來就有非常強大的群眾基礎。但是,這兩種語言都並沒有強大到,能夠讓所有人都理解,並且去接受,這就像印尼選擇馬來語,而不是爪哇語作為國家第一語言一樣。因為語言除了實用主義的價值以外,還存在著政治價值。所以說,語言是塑造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民族集體意識最重要的一個工具。再加上,新加坡處於馬來西亞和印尼的地緣政治夾縫中,有處於中華文化的影響之下,無論是選擇中文又或者是馬來語,新加坡都會存在著被鄰近國家同化的風險。因此在排除掉這兩種語言之後,新加坡就唯有剩下英語這項選擇了。

很多人會有一個疑問,就是為什麼李光耀如此反對新加坡實行兩黨制呢?這好像完全不符合西方國家的政治正確。因此,也因為這樣,李光耀常常會被貼上威權主義的表現。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要回到新加坡的地緣關係。新加坡受制於土地和自然資源的限制,除了戰略位置特殊以外,國家能夠利用的資源其實不多。因此,人才就成為了新加坡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於是李光耀在新加坡推行精英治國和賢能政治,為此還建立了一整套的會考制度、獎學金制度、出國深造制度,以確保社會精英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並且最終進入政府部門工作,而這都是在涵養新加坡的人才優勢。在李光耀看來,兩黨制是與此相悖的,因為這不利於人才的聚合效應。所以,回到新加坡的基本國情來說,反對兩黨制,是李光耀在培養國家戰略資源重要的努力。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