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新聞,說北京的一套學區房以1000多萬成交,而這房子只是個地下室。千萬富翁都要住地下室,簡直是貧窮限制了想像力。難怪天朝有這麼多人要移民,沒有錢真的是學都要上不起了。但是,你以為移民到國外就萬事大吉了嗎? 錯!國外上好學校也是需要學區房的。以下,這份新加坡學區房使用指南將隆重登場。
在新加坡,小一註冊會根據不同要求劃分為7個階段,公民優先。在解決了身份的大前提下,當某所學校在當前階段的報名人數超過剩下的學額時,教育部會根據住址與學校距離分組進行抽籤,決定是否獲得學額。由此便誕生了新加坡的學區房。但此學區房非中國的學區房,它們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在新加坡,我們可以直接根據與所選學校之間的距離將所有住址分為三組:一公里內;一到兩公里和兩公里外。每個區間內的優先權是平等的,也就是說住在學校隔壁的並沒有比住在離學校900米的優先獲得學額。具體劃分是可以通過ONEMAP的網頁查詢https://www.onemap.sg/main/v2/schoolquery 。

在ONEMAP的網頁里,既可以查詢所選擇學校一公里內和一到兩公里內的住房,也可以查出距離住址一公里內和一到兩公里內的學校。如上圖所示,選擇的是愛同小學,地圖中紅色的即為距離愛同小學一公里內的住宅,藍色的是一公里外兩公里內的。通過ONEMAP我們就會發現,和國內不同的是,即使在同一小區內,也會出現有些樓是紅色的,有些樓藍色的,所以買房的時候最好確認清楚。
說到買房,我們還會發現,新的樓盤在建時在ONEMAP里並沒有顯示具體的位置分布。怎麼辦?方法一,通過旁邊已建成樓房的位置判斷。方法二,把地圖列印出來,拿出圓規,量好對應尺寸,畫圓。如果學校因為某種原因借用其他校舍,不用害怕,學區房並不會因為距離改變而失效,距離分組還是以原先校區為準。

在小一註冊時,以住址距離所選學校一公里內最為優先,其次是一到兩公里,最後才是兩公里外。如果需要抽籤,則從距離最遠的一組開始。舉個例子,如果您所選的學校A在這一階段還剩30個學額,而報名的人數總共有50人,其中有25個住在離學校一公里內,有15個住在離學校一到兩公里內,還有10個住在離學校兩公里外。那麼那些住在距離學校一公里內的25個孩子獲得學額,而住在離學校一到兩公里的15人需要抽籤競爭那剩餘的5個位置,另外那10個住在距離學校兩公里外的孩子則沒有機會在這一階段在這所A學校註冊。同樣,如果所選學校A在這一階段只有20個學額,那麼,只有住在一公里內的那25個孩子可以進行抽籤,其餘25人則自動喪失機會。所以,對於一些熱門學校來講,只有住在一公里內才能保證獲得抽籤機會。因此,實際上只有那些距離學校一公里內房子,才稱得上真正的學區房。
既然要上學的是孩子,這個住址當然就是指孩子的居住地址。因為新加坡是沒有戶口制度的,所以通常這個地址即父母IC上的地址,而最近的要求是因地址而優先獲得學額的孩子在小一開始後必須住滿30個月或以上。

在新加坡,也有很多家庭跟中國一樣,因雙職工的原因把孩子交給老人帶。孩子平時就住在老人那邊的,並沒有和父母住一起。對於這種孩子的實際住址與父母的IC住址不同的情況,政府很人道的允許我們使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者父母兄弟姐妹)的地址。爺爺的學區房孫子也能用,是不是覺得很值?但是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如果使用這類地址,就要求孩子的父母兩人必須都有全職工作,同時,照顧孩子者(即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父母的兄弟姐妹)都是沒有工作的。條件都符合者要事先去教育部申請,經核准才可使用。
(文:Ding 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