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0日,武俠小說的一代鼻祖——金庸先生,在香港仙逝了,享年94歲。
正所謂「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對於許多華人來說,金庸的小說、電影都是自己的童年回憶。金庸儘管長居香港,卻常常到新加坡休息。他在新加坡留下了足跡,也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把武俠精神傳播到了南洋一帶。
10月31日,新加坡教育部長王乙康和交通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高級政務次長馬炎慶各自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哀悼金庸。下面,本文就來細數,那些年,金庸在新加坡留下的「足跡」。
1:創辦《明月日報》,為新加坡最早的華人日報之一
1966年的時候,當時已頗有名氣的小說家兼《明報》社長查良鏞(金庸)從香港來到新加坡考察,想把自己的事業版圖擴展到南洋一代。
1967年時,香港社會民不聊生,動盪不安。當時的金庸為了避難,便到到新加坡定居,並成為永久居民。為了在南洋站穩腳跟,金庸與本地商人「驅風油大王」梁潤之共同創辦了《明月日報》,成為新加坡最早的華人日報之一。
與當時現有的華文日報《南洋商報》和《星洲日報》清一色的國際新聞不同,《新明日報》面市時,每天都有全版的娛樂版,周末有馬版,除了內容輕鬆愉快外,版面也處理得生動,到了1979年,已經日銷高達10萬份,成為南洋最有社會影響力的一份大報。
2:《笑傲江湖》《連城訣》陸續「登陸」新加坡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薰陶出一代又一代的南洋華人「武俠迷」,可謂影響深遠。據林玉聰回憶,金庸先生若是撰寫文稿,每天只會撰寫一稿,第二天的稿件第二天才寫,可謂說現炒現賣,從不多寫幾篇留著備用,一般寫約1260字便收工。
為了《新明日報》的報份,金庸特別把當時寫好的一部武俠小說《笑傲江湖》在創刊時期的《新明日報》獨家發表,吸引了不少讀者。香港《明報》大約在一個月後才開始連載。小說《連城訣》也最先在新加坡報刊《新明日報》與《東南亞周刊》連載。
3:小說人物走進新加坡華文文學課本
新加坡的馬炎慶表示,金庸筆下的人物和故事情節融合了歷史、文學、文化、武術、中醫、飲食等元素,故事引人入勝,是一大奇才。
2005年時,《聯合早報》披露,新加坡教育部會將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和《雪山飛狐》引進中學的華文文學和初級學院的「華文與文學」課程中,用來激發學生學習華文的興趣,提高他們的鑑賞能力。郭靖、黃蓉、胡一刀等在新加坡華人中耳熟能詳的金庸武俠小說人物,都將出現在新加坡中學的華文文學課當中。
4:金庸武俠劇火遍南洋
90年代是武俠劇火熱的年代。金庸先生的小說也數次被翻拍成武俠劇,金庸第一部被翻牌為電視劇的小說,便是大眾熟悉的《射鵰英雄傳》,這部小說被翻拍的次數也是最多的,也捧紅了當年的朱茵。其次是《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這兩部小說都被翻拍8次之多。
對於影視圈來說,金庸系列的武俠劇永不過時,經典對白深入人心,每個人物都獨具特色。每一版金庸武俠劇,都掀起一股武俠風潮…
可以說,金庸先生的作品可不僅僅對於中國70後、80後、90後產生深遠影響,也影響並陪伴了新加坡青少年的成長!如今斯人已逝,經典長流,但有隻要華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俠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