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坐落於西海岸的肯特崗,已有118年的悠久歷史。
作為一所世界級的綜合性大學,NUS見證了新加坡從殖民地到現代化國家的蛻變。
本文將帶您回溯NUS的歷史長河,了解其從醫學院到綜合性大學的發展歷程,以及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變革。
初創:從七州府醫學堂起家
起源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05年,當時它以七州府醫學堂(Straits and Federated Malay States Government Medical School)的名義成立。
19世紀末,新加坡仍是英屬海峽殖民地,醫療資源匱乏。
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首席醫官西蒙醫生(Dr. Max Simon)提議建立一所訓練助理外科醫生的學校。然而,最初的嘗試由於招收不到足夠的學員而失敗。
陳若錦的貢獻
1904年,著名華人領袖陳若錦(Tan Jiak Kim)聯合其他華人和非歐籍領袖向殖民地政府請願,成功促成了醫學院的建立。

陳若錦,1859.04.29–1917.10.22
陳若錦動員華人和非歐籍群體捐款,共籌集到$87,077,比政府預期的$71,000多出不少。
最終,七州府醫學堂於1905年9月28日正式成立,標誌著NUS的誕生。

七州府醫學堂,1905年
學校更名與發展
1912年,學校接受了愛德華七世紀念基金的捐款,更名為愛德華七世醫學校(King Edward VII Medical School)。

愛德華七世醫學院
1921年,學校再次更名為愛德華七世醫學院(King Edward VII Medical College),進一步提升了其學術聲望。
合併:從醫學院到綜合性大學
萊佛士學院的成立
1928年,萊佛士學院(Raffles College)在武吉知馬成立,提供文理方面的高等教育。

萊佛士學院俯瞰,1940年
萊佛士學院是為紀念新加坡開埠百年而設立的,旨在為當地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文理教育。
馬來亞大學的成立
1949年,愛德華七世醫學院與萊佛士學院合併,形成了馬來亞大學(University of Malaya)。

馬來亞大學成立日,1949年
新成立的大學致力於提供綜合性高等教育,涵蓋醫學、文理等多個領域。在合併初期,馬來亞大學迅速發展,並在吉隆坡成立了分校。
新加坡大學與南洋大學的合併
1959年,隨著新加坡實現完全自治,馬來亞大學的新加坡分校和吉隆坡分校分別成為獨立的自治機構。
1962年,新加坡分校正式獨立為新加坡大學(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975年,新加坡的另一所重要學府南洋大學開始引入英語作為教學語言,1977年與新加坡大學合作開設聯合課程。

南洋大學舊照
1980年,南洋大學與新加坡大學正式合併,形成了現今的新加坡國立大學(NUS)。
發展:新世紀的NUS
國際化合作
進入新世紀後,NUS不斷擴大國際合作,與全球多所頂尖大學建立了合作關係。
例如,2003年,NUS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皮博迪學院(Peabody Institute)合作成立了楊秀桃音樂學院(Yong Siew Toh Conservatory of Music)。

NUS官網
2009年,Duke-NUS醫學院成立,提供美式醫學培訓。2013年,Yale-NUS學院正式招生入學,成為新加坡第一所文理學院。
現代化進程
NUS在推進校園現代化方面也取得了顯著進展。1991年,NUS成為新加坡第一所接入網際網路的高校。
1993年,NUS的全部本科生可以通過NUSNET接入網際網路。同年,一個融合英美高等教育理念的教務系統在工商管理學院投入使用,並於次年推廣至所有學院。
2006年,NUS公司化為非盈利自治大學,進一步提升了其教育和科研水平。
校園:從女子精神病院到肯特崗
早期校區
NUS的前身七州府醫學堂最初設立於一所前女子精神病院內(Sepoy Lines,即現新加坡中央醫院所在地)。
萊佛士學院則位於武吉知馬。兩者合併為馬來亞大學後,新加坡大學開始在多個校區開展教學。

建築學院學生於Ladyhill校園 1970
1960年代初,文學和社會科學學院位於武吉知馬,建築學院位於Ladyhill,工程學院位於Prince Edward Road,醫學和口腔醫學學院位於Sepoy Lines。
統一校區
1968年,早先被英國軍隊占領的土地被歸還政府。新加坡國父之一杜進才(Toh Chin Chye)決定將新加坡大學的多個校址合併為一。

杜進才 (Toh Chin Chye)
肯特崗(Kent Ridge)被選中為新校址,由荷蘭城市規劃師薩姆·凡·埃姆登(Sam van Embden)設計,並於1973年正式開工建設。
1980年,新加坡大學與南洋大學合併為NUS之後,仍然在肯特崗、Sepoy Lines和武吉知馬三處同時運行。

Kent Ridge Campus
1985年,隨著國立大學醫院(National University Hospital)的落成,醫學和口腔醫學院從Sepoy Lines遷入新址,NUS的校址正式定在肯特崗和武吉知馬。

Bukit Timah Campus
NUS歷史發展時間線


NUS的歷史不僅見證了新加坡從殖民地到現代化國家的轉變,也反映了其在高等教育領域的不斷創新與發展。
從最初的醫學院到如今的綜合性大學,NUS始終走在時代的前沿,為全球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廣闊的發展平台。
通過了解NUS的歷史和發展歷程,我們不僅看到了新加坡高等教育的演變,也感受到了這所大學在國際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NUS將繼續以其卓越的學術和科研成就,培養更多優秀人才,為全球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Kusolpalin, P. (2016, February 28).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Retrieved February 24, 2020, from https://eresources.nlb.gov.sg/infopedia/articles/SIP_50_2005-01-17.html
[2] Ling, G., & Tan, J. (2011, March 14). Raffles College. Retrieved from https://eresources.nlb.gov.sg/infopedia/articles/SIP_1797_2011-03-15.html
[3] Tan, J. (2011, January 14). King Edward VII College of Medicine. Retrieved from https://eresources.nlb.gov.sg/infopedia/articles/SIP_1087_2011-01-21.html
[4] Tay, C. (2006, April 6). Tan Jiak Kim. Retrieved from https://eresources.nlb.gov.sg/infopedia/articles/SIP_1136_2009-06-29.html
[5] 陳鴻能. (2007). 華人與新加坡中西醫學:從開埠1819年到建國1965年. 玲子傳媒
[6] Turnbull, C. M., & 歐陽敏. (2016). 新加坡史: A history of modern singapore 1819-2005. 上海市: 東方出版中心.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