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淘沙是新加坡南部島嶼。因為這個島上曾發生過瘟疫,這個島曾經被稱作「死亡島」, 1972年改名為聖淘沙,是馬來語,來源於梵語中表達和平與寧靜意思的詞彙,在第一集中我們講過馬來語和梵語的關係。
它最初只是一個漁村。二戰時是英國的一個海軍基地,英國人判斷日本的海上進攻最可能來自南方,聖淘沙位於新加坡的最南端,因此被改造成軍事基地,建有西羅索炮台等軍事設施。結果日本是從北面攻進新加坡的,
新加坡1965年獨立,兩年之後,英國才將聖淘沙交給新加坡政府。
新加坡的獨立也很有意思。
1961年,馬來亞的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汶萊、砂拉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馬來西亞,考慮到加入馬來西亞後能獲得廣袤的戰略腹地,新加坡全民公投,1963年脫離了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成為馬來西亞的一個州。
但馬來西亞是以馬來人為主的國家,在國家政策上多傾向於馬來人。新加坡是一個以華人為主的地區,更重要的是,華人在政治和經濟領域的才能太突出了,馬來西亞時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擔心華人會主導馬來西亞的政治和經濟,為了保持馬來人對國家的掌控,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以華人為主體的新加坡獨立出去。
於是,當時的執政聯盟在國會緊急通過修改憲法,全票贊成將新加坡逐出馬來西亞。
1965年,加入馬來西亞不到兩年,李光耀帶領下的新加坡被拋棄,被迫獨立!這可能是全球唯一被迫獨立的國家。
1967年,英國將聖淘沙交給新加坡。一年後,新加坡正府將該島命名為「聖淘沙」,決定開發聖淘沙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