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落成的組屋與私宅則可設立居民聯繫網,取代原來的居委會和鄰委會,並舉辦同時面向組屋和私宅居民的活動。處於同一社區的現有居委會和鄰委會則可以自行決定是否要合併,還是維持現狀但加強合作。
組屋居民委員會和私宅鄰里委員會今後不再按住宅類型服務居民,而是整合資源,共同舉辦活動和動員義工,以幫助社區弱勢群體和應對人口老齡化等社會課題。
未來落成的組屋與私宅將設立居民聯繫網(Residents』 Network),取代原有居委會和鄰委會,並舉辦同時面向組屋和私宅居民的活動。處於同一社區的現有居委會和鄰委會則可自行決定是否要合併,還是維持現狀,或選擇更名但保留服務象。
李顯龍總理前天在人民協會慶祝居委會和鄰委會分別成立40周年和20周年的活動上,宣布這兩大基層組織未來的發展方向。他指出,許多基層領袖在人協舉辦的對話會上提出,不必區分居委會與鄰委會的建議,他對此表示支持。
人協於1977年試行居委會計劃,幫助從甘榜遷入組屋的居民適應新環境,加強社區凝聚力,並於隔年正式在各鄰里設立這類基層組織。
後來,隨著新加坡經濟發展,社會變得富裕,更多人遷居私宅項目,人協在1998年成立鄰委會,為私宅居民提供聯絡感情的平台。目前新加坡共有860多個居委會和鄰委會,義工總數達2萬人。
(信息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
長按二維碼,新加坡最新官方政策一網打盡!
